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平 《传媒》2021,(23):8-1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荣光中,我们迎来了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新华社90华诞. 让我们倍感自豪的是,在这个承载新华人光荣与梦想、奋斗与希望的日子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新华社90年的历史贡献,精辟阐述新华社的职责使命,深切寄予对全体新华人的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相似文献   

2.
值此新华社建社9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向新华社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90年来,新华社坚定不移跟党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华社要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传播,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部新华社历史,便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一部新华社的战争年代史,同样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90周年、新华社建社80周年前夕,《新华通讯社社史(第一卷)》的出版,为我们研究中共党史尤其是研究党的新闻史,打开了又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三大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70年代束到90年代束,新华社对外报道经历了由讲求时机向追求时效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离不开新华社基本建设成就提供的物质技术保障,中央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新华社的业务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华社早在1931年11月7日就开始通过无线电台播发文字新闻稿,之后,于1940年12月30日又创办了口语广播,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社的口语广播,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声音传播到国内外,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和激励亿万人民为国家、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经历过那个激情岁月的人们,至今仍对新华社口语广播在历史上所起到的振聋发聩的作用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6.
新读新华社获2009年中国新闻奖作品《走向希望的春天》,作者在表现民族精神中,再现的一个个感人场景和人物无不令人再次感动.张建均、母贤碧一对落难人,历难重组的婚礼;90岁年画老人陈兴才,继续描绘"家乡坚强"的坚强;胡义富老人与大红马的情结和依然上山"刨点生活"的生活意志;茶商谷米蓝为灾区掏尽了腰包,掏出全部真情的纯粹.作者以跃动的情笔,唱出一拍拍心灵的音符,绘出一幅幅灾后重生的画面,还原了一缕缕新春的气息,进而生动地呈现了灾民坚强的心灵底色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赵承  高蕾 《传媒》2021,(23):19-20
忆往昔,礼赞九秩芳华,赓续红色血脉;再出发,牢记贺信精神,谱写时代新章. 2021年11月7日是新华社建社90周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致信,代表党中央向新华社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为做好相关社庆报道,特别是宣传解读好习近平总书记贺信,新华社国内部在社领导的指挥指导下,提前策划、周密部署、精心采编,播发了一系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重点稿件,收获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创     
《青年记者》2009,(13):2-3
新华社开通英语电视新闻线路 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7月1日开始试运行。这是新华社继英文文字和图片报道之后面向英语受众推出的新的供稿服务。每日首播内容为90分钟,并在今年12月31日正式开通。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红色中华》报和红中社改名为《新中华报》和新华社,中共中央机关报转型为人民报刊.以党报为核心的人民新闻事业的诞生,标志着工农革命跨入民族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人民报刊的办报原则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壮大,迅速推动了民族与人民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10.
使命·感动·敬意--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央媒体报道纪实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记者如是写道:“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1日,这是新华社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新华社工作座谈会召开,<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制定出台.由此,新华社在过去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迈开了实现战略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5,(8):72-72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6日上午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13.
地方报纸的编辑每天都要选用多篇新华社电稿.新华社的稿件绝大多数文字质量很高、没有错别字和语法毛病,但如果因为其质量高而一略带过,就有可能把遗憾或差错带进版面.因此,我在编辑新华社电稿时努力做到细心、细致、细腻.  相似文献   

14.
图说     
《中国传媒科技》2011,(6):14-15,13,12
<正>(新华社照片,北京)2011年6月22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党报党刊事业发展成就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的1 00多家党报党刊用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和先进的电子技术反映了:党的关怀、光荣历史、时代风采、美好未来等四部分内容。此次展会为期3天,纪念建党90周年中国报业书画展同时举办。图为6月22日,天津日报社的工作人员在向来宾介绍电子报纸宣传图窗。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力量与智慧的源泉,更是思想与精神的旗帜.2011年10月12日—14日,在新华社即将迎来建社80周年华诞之际,"新华社八十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暨2011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召开.  相似文献   

16.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继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我国政府派团参加的又一重要的国际会议,也是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全力报道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会议,我国派出了以新华社为主、多家新闻单位共同参加的记者团前往万隆采访.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记者如是写道:"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她与1931年12月11日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1937年1月在延安改称新华社.1979年新华社经过调查和考证,向中央递交了报告,提出原来流行的新华社诞生于1937年4月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新华社的诞生时间应改为1931年11月7日其前身红中社成立之日.这个报告经中央批准后,新华社的诞生时间也由此正式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20.
周振华 《青年记者》2016,(35):68-69
2011年8月,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播放了由新华社组织拍摄的图片电影《中国名片·上海》.其主创称,“用纪录片式的语言,向海内外深度展示中国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自然风光和文化元素”.①《中国名片》属于“国家传播力工程”,是新华社制作的关于中国城市、自然遗产等的系列形象片,计划选100个城市独立为篇,以民族民俗为根本,强调纪实,彰显文化.完成后投放至租用的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从201 1年开始,已经拍摄完成上海(2011)、杭州(2012)、常熟(2014)等城市形象片以及《水润江苏》(2012)、《美丽浙江》(2015)等省份形象宣传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