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为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提供了新变量.从传统的“街头政治”走向具有力量交换的“线上一线下互动”,再到协同行动的“网络—街头政治”,这种新式的社会抗争与国家转型路径,其间体现的不只是地缘政治变动时的国家内生力量自行裂变,还有来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国际传播力量的积极促动.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在国际传播与地缘控制的逻辑之外,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工具新面孔与地缘政治的变动新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缘政治学”视角,对广告表达中的地缘政治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跨国广告在输入对象国畅通无阻,在广告表达上注意追求国际性认同与民族性认同的协调一致。在此过程中,广告不仅推销产品,更输出一整套价值观念和消费话语,包括自己国家的形象和意识形态。输入国基于民族主义的立场,予以回击,双方的争夺和对峙构成了广告传播的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3.
气候新地缘政治之国家形象基本维度创新点是“合作”和“能力”,对立面是威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气候灾难。这一新维度改变了旧有地缘政治中我国国家形象与西方主要国家形象的两极化、对抗式格局,使得我国对外传播处于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在气候政治对外传播中,国家形象维度以气候“合作”化解传统地缘政治中的对抗;在气候经济领域,以“能力”来消解竞争;在气候文化上,以风险叙事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以淡化宣传痕迹。气候新地缘政治的国家形象理论为打造和融通中外新概念、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4.
洪宇  陈帅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0):47-63+127
以“数字冷战”为转折,全球媒介的属性、格局与观念正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基于社会-技术复合体的媒介定位,论文将互联网纳入到世界体系的结构与周期中,从而将“数字冷战”置于连贯的帝国传播结构中理解。在历史性语境中,互联网地缘政治亦指涉以主体间性为中介、重构互联网媒介的实践行动。为了跟踪并阐释全球格局过渡期中守成霸权所采用的认知、意义与行动,论文以特朗普政府的互联网政策话语与行动为研究对象,诠释其地缘政治逻辑:即,在优越主义心理与政策偏好总体不变的情况下,问题化互联网自由框架,确立网络安全框架,从而形成一种伺机重塑的行动架构。拜登执政后,互联网物质空间以及互联网媒介叙事依然将是大国战略较量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科技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之一。几千年来传播科技不断地发展变化,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推动了世界传媒业的日益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主权与国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传播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争论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对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在揭露和批判代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的全球主义者的“一元论”全球化的同时 ,提出了“多元论”全球化 ,并提出在多元世界中建立一个有助于实现全球“公民社会”的全球性传播秩序的主要政策原则 ,即人民主权、代表与纠正制、社会责任制。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战略力量兴衰和战略地里活动,决定着地缘战略格局和战略中心的演变,这其中大国的地缘战略活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所谓的地缘战略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构成国际间地缘关系的一种力量结构和形成的状态。国家间的对外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的,在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们各自的力量,于是就形成了或是有好相处,或是相互对抗的一种状态,这就形成了地缘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8.
世行预测,中国的GDP将在2014年底超过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有人甚至把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与一战前相比较。  相似文献   

9.
冶进海 《传媒》2023,(S1):70-72
新时代传媒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社交化传播的时代面临着传播观念、传播方式和价值认知方面的诸多困惑、挑战与机遇。为此,需要充分考虑政治、内容、技术、广告、效益、用户、渠道等多种内外因,在政策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建生态型媒介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同时,充分利用AI技术、大数据技术、神经模拟技术、VR技术等,实现技术赋能。此外,要充分认识媒介发展的人性化趋势,进行弯道或拓维超车,要超前布局、跨界重组、智造未来,实现优质内容的视听化、多元化、虚拟化、艺术化传播,提升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娱乐与政治:动漫电影背后的政治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漫电影与政治传播,一个是娱乐要素,一个是政治要素,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研究发现,以动漫电影为代表的娱乐要素容易降低人们理性认知的警惕与防备心理,使其背后的政治倾向巧妙地传递给观众。美国和日本等影视娱乐产业大国,充分利用娱乐消费时的这种心理特点,将其政治意识形态观念包含在动漫电影产品中传播给观众,对观众的国家形象与政治观念认知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一研究揭示了娱乐与政治鲜为人知的深层关系,也为我国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政治传播研究三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政治传播并非是视界融合下的独立生成概念,而是基于传播的内容要素进行的分类结果;第二,政治社会化的旨趣在于让市民完成公民的转变,它并不是让社会领域政治化,将政治社会化纳入政治传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但政治社会化并不是政治传播的全部;第三,政治传播研究中的富媒体,穷民主并非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而是研究中的批判取向选择使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二,政治传播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没有形成,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建立,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因而,真正的政治传播学没有形成;第三,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深刻本质,是试图通过"化"使整个社会"政治化",其"恶果"恰恰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政治化";第四,造成政治传播中的所谓"富媒体,穷民主"现象,是严重夸大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的结果,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政治"与"媒体"本末倒置的恶果;第五,构建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需要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内在一致,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张力.  相似文献   

15.
政治传播与政治象征理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峰 《现代传播》2004,2(6):25-29
政治象征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 ,形成于 2 0世纪 30 - 4 0年代 ,1980年后受到政治学界广泛关注 ,该理论综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 ,对现代社会政治象征这一政治现象进行了多视角分析。本文对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 ,评价了其代表性学者的理论观点 ,以期拓宽中国政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进入“智媒时代”,传媒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变革之中。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新闻传播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当代传媒业处于变革转型期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这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新媒体自身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
政治传播可视为所有关于政治讯息传播过程之行为,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狭义观之,政治传播可视为政府事务的沟通。文化政策传播对社会文化之作用,主要是融合居住在共同生活地域里,不同文化背景族群之工具,故文化政策传播对社会具有重要之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