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将游戏治疗运用于震后幼儿心理重建的实践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的心理重建是震后幼儿教育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震后幼儿成长环境的失衡是导致幼儿心理创伤反应的主要原因.游戏是帮助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游戏治疗具有帮助幼儿协调内外生长环境的功能.游戏治疗室内幼儿的自我调节以及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幼儿修复失衡的成长环境,使幼儿走出心理阴影,重获快乐和健康.  相似文献   

2.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作为四川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地震波及地区,包括了成都及四川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以及通往主要景区的交通线所在区域。如何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恢复四川旅游业,就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认为,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在灾后重建四川旅游业,可以采用启动市场、震后营销、重新规划、突出重点、阶段推进、文化重塑、探索新路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震后幼儿心理重建需要构建以幼儿园为主体的,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幼儿心理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以教师疏导、同伴互导及幼儿自助为主体的幼儿园重建微观系统,构建以家庭、心理组织、社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大众传媒为支撑的中观支持系统,以及创建和谐友好与支持协作的宏观社会大环境,发挥微观、中观及宏观三级幼儿心理重建子系统的互动作用与支持功能。在幼儿心理重建过程中,幼儿园子系统应成为幼儿心理重建的主要阵地。为此,幼儿园应建立健全以园长为领导的,以保健组、保教组及班长会议为指导的,教师疏导及幼儿互导的四级幼儿心理重建体系,通过诊断、计划、实施、评估四个阶段的十二项工作,层层保证、逐步实施,确保幼儿的心理重建工作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4.
震后灾区的青少年心理重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青少年心理重建的需求是多层面的,绝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的需要,周遭环境的变化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全人健康"的视角来看,震后灾区青少年的四个层面的需要亟待满足,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心理安全感和合理宣泄情绪的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满足程度以及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国务院教育部相继颁布多个关于基础教育文件后,汶川县幼儿教育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态.而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让幼儿园设施、设备、房屋受到严重损失.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国家和世人的关爱帮助下.新幼儿园正在夜以继日重建.新建的每所幼儿园坚固漂亮,而且设施、设备先进.为铭记党恩、国恩及社会各界救助之恩.每位教师都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无私敬业的工作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抓住震后重建家园的美好机遇,谋求汶川幼儿教育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萧禹 《家长》2008,(7):12-14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相关专家指出:"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工程,按经验来看,灾后两个月是心理问题爆发期,心理援助任务最艰巨的时期应该在7月和8月。"为此,本刊特意请相关专家提供震后心理援助的一些专业经验和方法指导。一、震后,小学生会有什么反应?家长该怎么办?地震过后,小学生会觉得恐惧,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巨大的环境改变训练和  相似文献   

7.
悲伤情绪的积极调节及其对震后心理援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积极情绪在悲伤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积极情绪能降低悲伤情绪体验,抵消悲伤情绪的损害效果,恢复心理资源.成分操作理论、创伤后成长理论和压力应对理论分别解释了慢性悲伤背景下积极情绪产生的原因.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考虑悲伤问卷的改进,积极情绪的区分以及临床面谈策略选择等问题.此外,提出了对震后心理援助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震中唯一一所高校——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了解震后学生思想认识的新变化、心理轨迹的新趋向、学习生活的新需求,分析学生管理工作的不适应,提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对改进震后本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与太阳能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区域生态功能、灾后重建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太阳能资源综合利用在灾区重建中的必要性;分析了加快玉树太阳能资源利用进程与我省太阳能产业发展互为促进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玉树震后重建太阳能综合利用的合理化建议及示范推广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师资建设是震后灾区教育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难以得到系统化的培训。通过实施“双培”模式.不仅可以使震后灾区农村教师具有充足的时问和奈件接受系统的专业化培训,也能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岗位上得到快速成长,是高师院校和基础教育双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震后心理援助: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介绍了1988年前苏联亚美尼亚和2005年印度克什米尔震后心理援助的经验和启示,列举了震后心理创伤常见的心理问题,指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是震后心理创伤的典型问题;74%的人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22%的人患有抑郁症.其它常见问题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睡眠障碍,焦虑/心悸/紧张/躁动,恐惧/关注/顾虑地震/感觉地震,食欲下降,情绪低落/悲伤,胸痛/胃痛/身体疼痛/头痛,快感缺乏/兴趣丧失,绝望/无助/失去信心,虚弱/疲劳,自杀意念/死亡的意愿.另外还有:愤怒和压抑的情感,分离性焦虑,回避和被动,对孩子隐瞒真相,生存内疚,无助和殉难,酗酒,悲痛化解困难,自杀,嫉妒,故土难离,反应迟钝等,这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最后,对震后心理援助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怎样让四川地震灾区孩子从惨痛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使他们的心智、人格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地发展,是当前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得到重视的问题。心理干预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中涉及最多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的治疗技术,比如减压团体、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然而这些大都是针对成人的,在面对儿童这个身心尚未发育完全,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较低的特殊群体时,以上技术在很多情况下显得苍白无力。本文从认知、行为、情绪三个角度对儿童震后可能产生的各种短、中、长期不良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成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提出适合于儿童的各种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以期对震后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促进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震后灾区学校制度重建研究的总目标为: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教育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民主的、法制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公正透明的、运转高效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震后灾区学校制度重建研究的总目标为: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教育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民主的、法制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公正透明的、运转高效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汶川县震后农村小学合并在地震灾区、少数民族地区甚至非地震灾区、非少数民族地区都具有典型性。汶川县震后农村小学合并具有时间短、规模大,相关合并工作同时进行,以兼并式和村乡合并模式为主三个特点;汶川县震后农村小学合并在农村学生上学的安全性、农村家长的教育成本、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时间以及农村学前教育四个方面还存在问题;廉价校...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震后的日本到底怎么样了.那些美丽的景色还在吗?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这个问题已经在脑海中萦绕良久。天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身体上的疼痛、心灵上的创伤,还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家园的破坏和毁灭。这篇文章将带领读者亲临现场.看一看震后的日本是否樱花依旧。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有些人出现了创伤后的应激状态,普遍产生了恐惧情绪.因此,震后消除大学生的恐惧情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震后羌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以及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震后的晚期强余震有一定的发震模式。从强余震的实际时间、空间、强度上与主震存在相应的联系,必须重视晚期强余震。  相似文献   

20.
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区学校是"活化"羌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羌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启蒙地。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重建美好家园、办出有特色的民族教育。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途径有:搜集整理羌族文化资源、重启羌族语言文字课程、增加羌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羌族文化的魅力、聘请羌族文化传承人做教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