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红背书法     
相信很多自考生朋友都有“背书恐惧症”。冗长难懂的定义、概念;生僻少见的英语单词,成为大家最头疼的难题,找到一种好的.适合自己的背书方法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学习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于用中学,在学中用。本期我们介绍陈心红老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心红背书法”。陈老师主张“互相背诵”,认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人的记忆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的自考生不妨在班里与同学开展一个“背书小组”,试着采用“心红背书法”来背诵;非在校的自考生可以约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背诵.希望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广大自考生朋友解决背书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余秀丰 《学子》2004,(12):39-39
背诵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法宝。有一则外国谚语说得好:“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但不少学生一提背书就“头疼“,对背书产生畏惧心理。那么,教师应如何树立学生背书的信心,解除他们背书的畏惧心理呢?笔者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示范背诵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 ,特别提倡多背诵一些诗文。如何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呢 ?我本着“跳一跳 ,摘果子”的教学思想 ,设计了一张名为“聪明果”的背书表。背书表的左侧版头张贴了“一盆红柿子”的剪贴图和用彩色纸剪成的“聪明果”三个字。  背书表的横栏填写所背诵的篇目。我把课文篇目分三个层次编排 (意为过“三关”) :第一层次为课本指定要求背诵的课文 ;第二层次为较难背的课文 ;第三层次为最难背的课文。规定每过一关的前 15名 (约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 )获三颗星 ,第 16至 3 0名获两…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课文的背诵,这是掌握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背诵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在大力提倡背诵的同时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结合我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方法:1!熟读成诵式。这是背诵的最基本的形式。读是背的前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读通、读懂、读顺口,才能记得快、记得牢。2!理清层次式。俗话说:“会背书者背结构”,因而在背书之前,我们先要理清要背内容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5.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谚语尽人皆知。然而,时下背书的观念淡薄了。有些教师认为,背书是“读死书”“老一套”“不符合教改精神”,不要求学生背书,因而学生就不背书。据  相似文献   

6.
陈建民  张守信 《中国德育》2005,(10):31-31,58
开学不久,学到了《三亚落日》这篇美文,其中二—四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我精心指导背诵后,已临近课尾,为进一步激励学生背书,我“信口开河”地说:“真正爱学习的人,不光是在课上专心致志,而且课外也能主动学习。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课外背书比赛。会背一节的,小英雄;会背两节的,是英雄;三节都会背的,是背书大英雄。明日早读课,我来统计结果,同学们,课后能主动背吗?”“能!”呼声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7.
“诵读”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准确含义,恐怕就不一定了然了。先说“诵”。《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前人注释说:“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诵是有节奏的朗读。我们今天所说的诵,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熟读或背诵, 一是指吟诵。背诵,又叫“背书”。为什么叫背书呢?据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回忆:他小时候读私塾时,“每  相似文献   

8.
背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练习。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看,每位中学生,一学期要背诵的文字大约是3200至4000字。整个中学阶段,共要求背诵课文100至120篇(段),约38000至48000字,还不包括记忆、背诵一些课外的名作及其它科目要背诵的内容。 青少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代,按理说,现行的中学浯文敦材提出的这个要求,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经过努力。是可以圆满达到的。可是,有些学生害怕背书,甚至有不少后进生“谈背色变”,认为自己天生笨,不是背书的料。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讲清背书的科学原理,扫除心理障碍,介绍背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背书效率,以保证达到或超过预定的目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背书效率呢?  相似文献   

9.
刻痕如花     
正古人云:少年背书,如刻于石,经久不失;中年背书,如刻沙滩,风过少痕;老年背书,如刻于水,转瞬即逝。鉴于此,我组织学生开展"每日经典"诵读活动,趁他们年少读背经典,让经典如花,深深刻印脑海。"每日经典",是我平时精心收集的古诗词、名言警句、楹联、小古文、现代精短诗歌、精美散文片段等,这些"经典"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很适合小学生朗读背诵。要背诵的一周经典我一次性打印出来,张贴于"学习园地",而每天的"经典",早读课之前抄写在黑板规定的一角。  相似文献   

10.
提高差生的语文背诵能力,可采取多种手段与形式,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采用“刺激手段”:选择课文精彩片断,进行计时比赛,看谁在单位时间内背得快,背诵熟。以提高背书兴趣。比赛后,要求不看书,模仿背诵的片断写短文。  相似文献   

11.
背诵,历来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任何高科技所无法代替的。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背诵能帮助思考,思考需借助背诵。由于缺乏英语使用的环境,许多学生反映“英语难记”或“记了没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从背诵方法和背诵内容上给予学生指导,提高背诵的效率。一、认识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中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背诵的篇目大都是名篇佳作。背诵这些文章,对学生学习语言大有裨益。然而背诵必定要花些时间,学生如遇到当天其他作业较多,就很难按时完成,背诵课文也就成了学生的包袱。课堂上,常见学生们“各自为阵”,背书声纷乱错杂,令人心烦意乱;回到家里,不少学生反复机械的唱读,可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时间一长,便口干舌燥,昏  相似文献   

13.
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在放晚学时听完了大部分学生的课文背诵。教室里只剩下四名学生仍在专心致志地读着课文。背书,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无论下多大的功夫,他们也只能勉勉强强地把课文内容大概地背下来,有一些错误简直让你啼笑皆非。例如“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苏教版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这句话,硬是背成了“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爱心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放低一些要求,就这么算了?不,不能。“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就背诵而言,只有把每一句话尽可能…  相似文献   

14.
许春苗 《师道》2010,(7):61-62
晨读课上,我正“气势汹汹”地突击检查刚学过的文言文的背诵情况。之所以“气势汹汹”非真生气也,只是想“吓唬”一下孩子们,让他们认真读书、背书。可是原本成绩就很差的睿却偏偏不吃我这一套,偏安角落里,一副得意洋洋、满不在乎的“痞相”。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强调“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加强背诵”。并提出各个学段背诵的内容与数量。由此可见,新课程愈发地重视和倡导学生的语言积累。司马光说:“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现代作家梁衡也言:“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可见要学好语文。背诵积累是很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喜欢背、背得快、记得牢,笔者就这个问题做了尝试。积累了一些背诵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贵刊1986年第五期所载《形体相同,音义各异》一稿拼音上有严重错误。“背书”、“背诵”、“背包”三个词中的“背”应当读第四声,bèi。“乐观”的“乐”应当读lè,却误列入yuè的项下。  相似文献   

17.
一我校过去对背诵的检查,一直是在语文的自习时间(一般在早自习)内由教师抽背,因为时间有限,每次至多抽背十一、二人,背诵后不予评分。这个作法,至今约有十年之久,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不能令人满意。经常听到学生说“背书难”,有的则认为背诵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好处。因此,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在写作上长期存在着层次  相似文献   

18.
前阶段,领导安排我去检查、评估我镇一、二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情况。通过连续几天的听——学生背古诗文、看——学生背书时的表情、问——任课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背书,发现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背书有以下四个误区: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古时私塾里常常传出诸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类的读书声,那是先生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和文章。这些学生对于读、背的这些诗文的意义可能不甚了解,或者完成不了解,但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散文那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浅谈背诵教学王巨超,陆顺鹏,陆一鸣背诵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背诵在语文教学中向来占有重要地位.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背诵.马克思就能够背诵海涅、歌德、莎士比亚等作家的许多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