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O年的10月,是金色的10月,也是收获的季节。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南邻的龙兴寺遗址中抢救清理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共出土彩绘造像200余尊。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造像跨越时间之长、造型和雕刻之精、彩绘保存程度之好,实属罕见。在评选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与会的专家们首轮投票,这批龙兴寺佛教造像便以全票获得通过。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国内外150多家新闻媒介进行了连续报道。许多专家、学者、外宾等不顾气候严寒,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当他们看到这么多的佛造…  相似文献   

2.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佛教造像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中国佛教造像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时期。这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外来的神仙方术而已,佛陀也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神人”罢了,往往将其与中国的黄老视如一家,其形象也只是作为中国的一种神而被奉祀。目前可见的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有:四川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一尊坐佛像,头有圆光,通肩大衣,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钱树座底部的一坐佛二立侍像,头有肉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还有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的立佛像,作头饰圆光的童子状,有的肩生双翼。另外,江苏连云港…  相似文献   

4.
中国祠庙的造像□段玉明中国祠庙造像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散漫不规一样,也是散漫不规的。这种散漫不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像有无并不确定;第二,造像形制决不统一。佛教和道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宗教。所以,在佛寺和道观里,造像是缺之不可的。即使是在呵佛骂祖...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寺院的讲经仪式时空寺院僧众的一项重要使命即学习佛教教理。在佛陀告诫信徒的八正道中,其中正见指对佛教四谛等有正确见解,正思维指对此有正确的思维,正语指不说非佛理之语,正念是明记佛教真理。大半涉及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和遵行。释迦逝世后,弟子们举行过4...  相似文献   

6.
青州博物馆     
青州市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今馆址占地2万平方米,东西两厅,均为仿古建筑,古朴恢宏。馆内现存文物2万件,是目前我国县级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许多罕见的珍品:如汉代宜子孙玉壁.东汉大型跪姿百涌,北魏正光五年陆子章造像和兴安二年黄良造像,带铭文的铜现.I城左递昌卯戈,西汉铜狩型水滴,南北朝方造像,宋代铜锭,北齐“临淮王像碑”,明代赵秉忠状元卷等等。馆藏文物中有6件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明代殿试卷真迹,当为镇馆之宝。这…  相似文献   

7.
宝顶山小佛湾造像考释李正心位于宝顶山大佛湾附近的小佛湾,学术界都认为是密宗曼荼罗(坛场),但对造像内容和作用很少提及,或认识有误。笔者不揣简陋,考释如次,幸高明正之。小佛湾是南宋大足县僧人赵智凤一手经营而成的汉地密宗修行持戒、灌顶传法的曼茶罗。赵智凤...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转换之审视李向平毋庸置疑,每一种宗教、文化及其传统,都具有它本身的生、住、异、灭等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死灭却又生生不已的创造。佛教亦不例外。佛教在中国,自汉至南北朝时代,可谓生相之启蒙期;隋唐之际,可谓住相之全盛期。在这期间,中国文化与佛教文...  相似文献   

9.
吴平 《华夏文化》2000,(1):41-42,37
清末以来,江苏、浙江、北京、天津、四川、湖南、广东等省市都有佛经流通之所,出版的佛教经书皆为雕版印刷,成本高,印数少,不便流通。进入20世纪后,上海的印刷业发展较快。佛教界人士认为必须广印佛书以弘扬佛法,于是作为全国出版印刷中心的上海,出版印刷的佛学书籍居全国之冠。  相似文献   

10.
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在滇蜀地区有着广泛的考古分布,这些考古材料显示了汉代滇蜀地区与缅甸、天竺的佛教信仰及艺术传播之间存在联系。笔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西南交通的滇缅道就已经存在,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随着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造像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并逐渐通过滇缅道传播到滇蜀地区,与当地的早期道教和神仙术信仰融合。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滇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出现最早,长江中下游后来出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应是通过西南滇缅道间接传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对佛教哲学的“知”论作了探讨,通过对佛学代表人物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慧能的自悟般若之智说、神会的本觉之智能知的思想、宗密的“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思想的论述,总结出佛教哲学“知”论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指出知与不知的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超越了以往的独断论;重自悟体认,获得般若圣智以成佛;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佛、道、儒三教相反相成,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从“圆觉经变”石刻造像论宋代四川民间佛教的信仰特征向世山由于历代史志撰修者和近现代专家的忽略和轻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记述和分析都非常缺乏,而从石刻造像研究这方面的构成情况与特征,却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也可弥补目前对石刻造像仅从艺术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性,“法”,一切现象、存在。“性”,真实不变的本性。“法性”是指现象、存在的本性和本质。印度大乘佛教认为,法性是空,即一切现象。存在都是空无自性的。在中国传统观念的熏陶下,中国佛教学者对于“空”的理解往往偏离印度佛教,东晋慧远认为,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实有的,并把这种实有的本性与人的精神、灵魂结合起来,为阐明众生轮回转世的主体和修持成佛的根据提供本体论的论证,慧远的观点受到当时的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的批评后,中国佛教学者又转而强调法性是真理之所在,法性即是真如本体,并进而将这种真如本体与众生主体合而…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05月19日热烈庆祝第7个中国旅游日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据相关记载,《徐霞客游记》最后一篇为《滇游日记十三》,所记时间自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农历)在鸡足山二十余日之事。九月十四日后无记,徐霞客游记至此止。依此言之,《徐霞客游记》收笔之地当为鸡足山,收笔之作当为《滇游日记十三》。  相似文献   

1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人物,关于他与佛教的因缘际会,早已广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他“少年知...  相似文献   

16.
<正>终南山古称"南山"或"终南",在秦岭中段北麓,居神州大地之中、古都长安之南。终南山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终南山东起蓝田、西至周至,即古都长安之南。中义的终南山指陕西境内的秦岭北麓。广义的终南山即西起甘肃东至河南的秦岭。本文采用中义的终南山。北周武帝的灭法运动(574-578)可谓声势浩荡、政令严酷。经此一难,"北方寺像,扫地悉尽"(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除若干被迫入通道观外,当时的僧人或以  相似文献   

17.
《游园惊梦》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最为著名的一折。这一折以文彩著称,曾轰动文坛,风靡大江南北,“几令《西厢》减价”(《顾曲杂言》),赢得后世许多青年妇女的同情之泪。此折戏曲素材来自佛教名著《法苑珠林》。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三星堆青铜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青铜造像□黄剑华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造像,早在11年前出土时,就以其非同凡响的价值而为世人注目。当时香港《文汇报》称:“广汉青铜雕像群,千姿百态数量最多形体最大”,“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①。三星堆青铜雕像群和其他珍贵文物,对研究古蜀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子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隋唐两朝皇帝大力扶植佛教(除唐武宗外),大量佛经被译出,中国佛教常用的重要经典基本齐备,作为中国佛教正式成熟的标志,天台宗等九大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它们各有独立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