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对诗歌开头第二句诗的认识“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现在常见的几种选本对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解释,都是把“现在人们”当作主语,意为:魏人晚上还似听到刘彻的马的嘶叫声,到早上刘彻及其马都无有踪迹。笔者认为此句主语应为刘彻,“闻”是刘彻之“闻”,“马嘶”是连夜迁移“捧露盘”仙人的魏人拉车的马的嘶鸣,“晓无迹”不是刘彻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是指金铜仙人消失,被拆离迁移走而无有踪迹。  相似文献   

2.
不少唐诗提到了"刘郎"。"刘郎"多指刘晨,并由刘晨阮肇故事衍生出修仙或仙人、艳遇、薄幸郎等意义。"刘郎"也可以代指汉武帝刘彻或刘备、刘公荣等。但在有的诗歌中它只是一个符号,用来借指刘姓甚至非刘姓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什么东西掷在地上会发出声音呢?很多很多。但文字掷在地上会发声吗?《晋书·孙绰传》记载。孙绰写了一篇文章,和朋友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相似文献   

4.
《〈论语〉六则》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教师教学用书》释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对此释义稍有歧见,作粗浅证释如下。“朋”指是“同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  相似文献   

5.
传、递“传”指传给后人,“递”指一个接一个地更替。例如:①功如丘山,名传后世。(《盐铁论·非鞅》)②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沈括《梦溪笔谈》)吹、嘘“吹”指急速呼气,也可指一般的呼气:“嘘”指缓慢地呼气。例如:①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相似文献   

6.
课本将《孔雀东南飞》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中的“徘徊”释为“犹豫不决”,这是不妥当的。请先看辞书的解释与古人的用例:《辞源》:“往返回旋貌”:《辞海》:“亦作‘徘徊’、‘裴回’.来回地行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回地走”.《荀子·礼论》:“则必徘徊焉,呜号焉”.并附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再有《文选·风赋》:“徘徊于桂椒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史记·吕太后纪》:“欲为乱,殿门佛得入,徘徊往来”;陶潜《饮酒诗》“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以上用  相似文献   

7.
一、用乘数来表示时日唐朝方干的《中秋月》诗:“凉霄烟霞外,三五玉蟾秋。”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佳节》:“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前者“三五”指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者却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汉朝《古诗十九首》之十七《孟冬寒气至》有两句:“三五明  相似文献   

8.
师:指具有专门知识技艺者。《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长:老师与长者。《周礼·地官》:“三日顺师,以事师长。”后用为教师尊称。  相似文献   

9.
“红”、“绿”是两个具有文化内涵的颜色词,它们出现在词汇中,不仅指示颜色,而且体现了人们喜好厌恶等情感。红色最初并不指大红色,而是指浅红、粉红。大红色用“朱”指称。《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在家穿的衣服,对朝服、礼服而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  相似文献   

10.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例如:《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后来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总角:泛指儿童时代。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例如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例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因为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  相似文献   

11.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抱薪救火”中的“抱”字应解释为“抛、扔、抛掷、抛弃”,“抱薪救火”即“抛掷柴草救火”。一、“抱”在古籍中(南朝以前)有“抛、掷扔”义的用例。1.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姜女原)则生后稷。姜女原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  相似文献   

13.
一、有序和无序是辩证统一的所“谓序”,主要是指秩序、次序《。史记·周本纪》“: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后汉书·楦帝纪》“:庶事失其序。”《[1]易·艮》“:言有序。”引申为按次第区分、排列《。周礼·春官·肆司》“:以岁时序其祭祀。”郑玄注“:序,第次其先后大小。”  相似文献   

14.
名言,指名人讲过的话,语出《世说新语·言语》:“……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是以为名言。”良言,指鼓励人进步的话。语出《儿女英雄传》:“……顾肯堂先生一片苦口良言,急流通退。”忠言,指诚恳规劝的话。语出《宋史·赵普传》:“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怨言,指不满或抱怨的话。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而食。”  相似文献   

15.
文非 《学语文》2004,(5):48-48,47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高中试验本第一册)最后一段有“果行,国人皆劝”一句,课本注云:“[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将“果”理解为果决,实属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6.
粼粼 鳞鳞     
小语《燕子》、《鸬鹚》都是优美的散文。白璧微瑕,其中所用“粼粼”一词值得商榷。粼,从(?)kuai,表示较小的水。《玉篇》说:“粼,又粼粼,清澈也,水在石间也”。《说文》:“水生崖石闻粼粼也”。可见,“粼”指崖石间泉水,其水清洁明净,故用“粼粼”形容水清澈或石明净。如,“扬之水,白石粼粼”。(《诗·唐风·扬之水》)形容水中石清澈见底。“一池寒水绿粼粼”。(翁卷《题东池》)说水清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对教师,不称“老师”,而称“先生”。“先生”一词,有多种含义。《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兄;《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曰先醒也”。“先醒”,即先知先觉者之谓。这些都不是指  相似文献   

18.
韬光。把声名才华掩藏起来。肖统《靖节先生集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晋书·皇甫谧传》:“韬光逐蔽,含章未曜。”孔融诗:“玫璇隐曜,美玉韬光。”养晦。指隐居待时。《宋史·邢恕传》:“公著(吕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  相似文献   

19.
年龄称谓     
在平时的学习中,年龄称谓往往是理解文义的关键,尤其在古汉语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现将年龄称谓整理如下,以飨读者。赤子:出生的婴儿。“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襁褓:本指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也。”(《论语·子路》)周日卒:小孩出生一周岁。“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日卒耳。”(袁枚《祭妹文》)孩提:2~3岁的儿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龆、齿龀:又称龆龀,指儿童换牙,借指7~8岁,也称童龄、童龀、毁齿、龀…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