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是西方统一场理论探索中杰出代表,它指出根据世界某一时刻的状态,可以元岐义地得出它在过去和未来的其他一切状态,元极学认为天地万物的原妈物质是元气,元光,元音,三元遵循生化返极化规律,其起源与归根为太极,皇极,无极。量子论指出,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是自然独立的,而时我法摆脱地与我们对它的感知纠缠在一起,这与元极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统一于元音的理论一致。  相似文献   

2.
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现状迫使人类在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进行着深刻的反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是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模式,也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最高目标的道德规范,从中寻求可资借鉴的深刻启迪,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提取藏语拉萨话元音以及不同音节中元音的时长和能量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元音的能量和时长,不仅受到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影响,还与元音持续时间长短有关,同时与个人发音习惯也相关。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善待自然的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蕴涵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是对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文化观念的扬弃,深入研究其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和相关思想,必将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架构和内在机理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作用状态的一种反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内在联系,以便调整、杜绝和消除不利因素和环节。从全盘(holistic)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到两大系统——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或者称之为两大圈层——生态圈(Ecosphere)和人类圈(Anthroposphere)。在人类圈中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边 《百科知识》2001,(7):18-19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存在两种模式。一是甲方战胜乙方,甲方获得绝对生存空间,而乙方销声匿迹;另一种模式是甲方与乙方和平共处,实现live and let live的双赢局面。两相比较,有相当多的人赞同后一种结果,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何功星 《内江科技》2006,27(4):104-104
本文通过对日汉对应元音的比较和日汉辅音的比较,并针对日语和汉语中的元音和辅音作了一些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邱高会  李智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S):101-101,240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外部关系时期和内部关系时期。外部关系时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分离和对立的,这是科学技术落后的表现。内部关系时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涵养道德对优生优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元极学认为,道乃天地万物原始物质元气,元光,元音及其人运变规律,三元极化至和谓之德,人的性命禀受于天地,来源于父母,父母平时注意涵养道德,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交合时间,进行有益的胎教是促进优生优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吕明 《内江科技》2007,28(12):12-12,36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从元音系统和辅音系统两个方面分析了河南方言音段音位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旨在帮助提高河南区学生的英语语音能力。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关于语言的产生和语言的本质,一直都是语言研究者们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简述了人类对自身语言认识的不断发展。在早期的人类语言研究中,语言起源充满神秘色彩,语言只是研究其他人类精神财富的一种文字工具,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言研究;到了近代,尤其是现代,新的科学技术使得人类对语言的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语言研究趋于本体化。语言研究者们对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语言的起源以及语言习得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更为科学和理性,研究内容趋于语言本体,研究领域更具融合性,朝着认识人类自身的目标积极努力着。  相似文献   

12.
从《黄帝内经》作者到后世医家,传统的中医学文化对“天人相应”说有着颇深的见地和精辟的论论述,把人和天地万物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把人体内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是符合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的,元极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精华,以人天三元能量为物质基础,以“净、定、观、运、真”法则实践,可以达到修性养命、调和身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发展的历史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科学学研究》2007,25(4):619-622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利。这可以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链条得到证明。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研究诞生了科学精神,逻辑和理性由此产生。从文艺复兴时代起,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的现代科学精神逐渐形成。进入现代,在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中现代科学精神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医学科学领域面临的困境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和演化规律尚未得到系统揭示;而仅用可视化手段去观察亚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微观静态结构,无法了解生命的微观动态过程。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科学范式以研究生命领域的三大基本科学问题:解析人体微观结构;揭示结构间的关联关系;探索结构及其行使功能的时相性变化规律。人体具有无时不在的能量-信息的网络传递机制,通过对该生命系统的科学解析能够破解生命领域的诸多难题。构建全息人体数字模型,可改变生命科学的实验研究范式,促进生命科学研究的全球合作与共享,全面认知人的生命本质,精确防治疾病,以及促进仿生学发展乃至科学技术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经络客观存在于活人体内,这已被针灸,推拿等中医实践所证实,经络上空位电阻的特殊性已通过电学仪器检测,经络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与三元能量运化相关,经络的循行按一定的规律,在沟通人的性与命,促成人体与天地万物交换能量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超学科概念的梳理,认为超学科是以模式3知识生产为基础的知识创新,涵盖了编码知识和默会知识,突破各单一学科固有知识边界和学科本身的藩篱。超学科没有范式,复杂性研究为其共同的学术硬核。在信息化网络社会,超学科注重学科与非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不同层次间的整合,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集群。人居科学的超学科性质,在于人居本身的复杂性、多维性和多价值观。人居的概念几乎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不同学科的视线均可在“人居”这个研究对象上交叠。人类居住是人类从自然中分异出来,并独立于世的助推器,是人类思维形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人居科学是研究者、设计者、建设者、使用者等共同表述新愿望、共同达成从理论到方法的一致、共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人居科学的超学科特征,是以复杂性研究为内核,以人居地域系统、社会信息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众多的知识集群和学科集群为主体,共同构成的开放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Amidon KS 《Endeavour》2008,32(2):64-69
Throughout the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 medical, scientific and legal scholars found themselves puzzled and engaged by the diverse forms of human sexuality. Psychiatrists like Richard von Krafft-Ebing who were interested in explaining deviance encountered scientifically trained advocates for emancipation like Magnus Hirschfeld, and the result was the new--if unstable--discipline of sexual science. Because they based arguments for social intervention on knowledge of nature and the body, the field's proponents--like the advocates of eugenics and racial hygiene--argued that they were biologists. After 1900, this mutual biological engagement of sexual science and eugenics revealed itself in overlapping debates between the proponents of both fields.  相似文献   

18.
面对自然,科技可以主宰一切的观念是极端错误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是福祉与祸害同行.正确的自然观应建立在生态伦理与生态科学这两个基础上,"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应该成为人类文明前进的"护佑神".人类不应该将作为智慧结晶的科学置于自然的对立面,在运用科学对自然进行改造时一定要谨慎行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监督、制约和改造,是对科学技术负责,更是对人类、对整个宇宙负责.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学观,也才是真正科学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作为异化理论的开创者,卢梭反对一切科学与技术,认为科技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它们堕落德性、玷污信仰、纵容奢侈、助长虚荣、华而不实,导致人性的普遍退化。作为浪漫主义大师,出于其自然宗教的基本立场,卢梭主张技术应回归自然,追寻自我,顺应本性明德至善。卢梭对科学与艺术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科技发展的忧虑和远见,他启示我们,人类必须合理地应用技术,并在人文与道德的规约与互动中发展技术。  相似文献   

20.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现象学一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