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在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时遇到了困难,高校网络道德出现了道德观念混乱、道德约束乏力和道德行为淡化等严重失范现象。就网络本身而言,网络信息多元化、网络缺少“他人在场”、网络“去社会化”以及网络角色混淆是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信息素养,增强其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行为科学视角来看,大学生网络行为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生理、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要包括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社交、网络表达、网络商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引发了德育文化新问题,其网络行为结构变化易于造成传统道德养成路径架空化,其网络行为失范易于造成主体异化及道德标准的模糊化,其网络行为主体间性易于造成传统德育系统有效性碎片化。应通过价值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文化素养,通过制度设计规范大学生网络德育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高校网络德育文化。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希玉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69-171
当今社会,网络日益深入校园生活并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所以网络德育需要走进大学生活,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是我们不得不予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色情、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和沉迷于网上的海量信息等。应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一应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二应推动网络心育与传统心育模式的结合,三应着力培植针对大学生的支持系统,四应提升高校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交流情感提供了便捷,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污染信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既与主体的心理特点、网络社会本身的因素有关.也与制度的因素相连.遏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是: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开辟和建立大学生网站,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关起门来进行德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而开放的德育环境.因此,在大学校园,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由于网络而产生的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殛需加强,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网络行为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素质堪忧.为了更好地迎接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德育,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引发了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具有多重危害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研究对策,从内在道德、外在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9.
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问题也接踵而来.大学生网络失范主要表现在意识、规范和行为等方面.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对策,以期规范大学生网络伦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中日渐凸显,并已经成为德育工作者当今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网络道德失范对大学生的严重危害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网络道德失范造成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分离、价值取向扭由、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感缺失对大学德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给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难度.纠正网络道德失范对大学德育负面影响的策略是: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减少大学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提高他们自觉抵制"网络垃圾"、遵守网络道德的水平.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大力实施规范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反"网络垃圾"的道德网站建设和软件研发,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健全大学网络德育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引起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嬗变,也给高校德育环境带来新挑战。高校德育应当针对网络文化开放性、多元化、虚拟化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安全观;培育判断力、选择力;克服“网络成瘾综合症”,以“慎独”的道德自觉防范和纠正网络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3.
徐砺 《教育与职业》2008,(18):99-101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社会网络化的趋势使高校德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现象和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冲击,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5,(A0):168-169
互联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互联网上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不小冲击,使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网络失范行为,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网络监控水平,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从而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消费的主体,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新问题。文章提出了净化校园网络,营造健康环境,防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比较普遍,这已成为摆在社会和学校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要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力,有关部门必须在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成因的基础上,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倡导教育网络化,拓宽德育阵地;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监管。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济南市部分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一定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网络价值观念比较模糊;网上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网上人格冲突突出;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等。网络化已渗入大学生生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抵制网络诱惑。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低俗文化会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迷失、道德人格扭曲、道德行为失范,极大地影响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于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负面影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尤其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成为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当前,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网络语言粗俗、滥造,接触网络成瘾成癖,接触不良网站信息,网络犯罪等道德失范问题,这主要是由学校教育、家庭德育、青少年自身、网络自身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应该通过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力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导致大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论坛、网络语言、网络交友等方面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种失范现象主要由大学生自身、学校道德教育、网络环境等方面原因引起。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应在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学校教育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