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赵春丽 《海外英语》2014,(4):143+154
文章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论述了河北省旅游外译中"译者的中心地位",以译者如何"适应"和如何"选择"为主线,阐述译者在河北旅游外译过程中"中心"的体现与实现。  相似文献   

3.
胡庚申教授撰写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包甜甜 《海外英语》2014,(3):109-110
历史以来人们对于翻译活动的研究中心不是依重与"原作"就是偏颇于"译文",2004年胡庚申教授提出的"适应选择论"打破了这一传统理念,提出了翻译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应选择,该论文将以詹乃尔《西游记》英译本中人物称谓为例进一步阐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自由选择与范围局限。  相似文献   

5.
谢丹 《海外英语》2014,(16):131-133
生态翻译学最初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它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该文将对胡庚申教授继2004年出版《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之后的又一部新作《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进行简单评述,主要按篇章顺序对该书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指出该书的特色以及该理论应该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自研究以来,明确了"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对译者的研究多集中于"译者中心"、"译有所为"、"多维适应选择"等问题,译者的能力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译者中心"出发,探讨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在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应当具备专业能力、双语能力、社会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7.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根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多维转换角度,将译者主体的适应与选择和唐诗翻译这一活动相结合,对《送元二使安西》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尝试根据"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来选择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8.
翻译生态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胡庚申教授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的适应与选择理论为依托,以许渊冲先生两首英译唐诗为例证,研究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遵循"适应与选择"理论,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文将从译者需求和适应能力两个方面分析杨宪益与蓝诗玲的译文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2011年胡庚申教授在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至今,生态翻译学已经历十年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简述生态翻译学的十年发展历程,以笔者在CNKI和google上的检索结果为依据,分析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翻译学的未来展望一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胡庚申(2004)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基础上,从"三元"关系、诸"者"关系、译者功能三个角度对"译者为中心"这一翻译观加以论证和阐述,以期有利于国内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译者更好地发挥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研究发展的历史来看,对译者主体性的重视和认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简单梳理前人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选择适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分析迪士尼电影《疯狂动物城》的影片对白,旨在从语言学维度、文化维度以及交际维度,三个维度综合分析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论证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外宣翻译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启示。文中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重点分析湖南省主要高校英文网站中"学校概况"中存在的种种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探索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阐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社会科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研究的意义,应用生态翻译学主要核心理念,如翻译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论、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论等来指导社会科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5.
赵丽杰 《海外英语》2011,(15):170-171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各翻译研究视角囊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中,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胡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尽量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上实现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成功的译文。该文意图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多维角度探析影视剧字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俊花 《英语广场》2023,(13):21-24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对《故都的秋》张培基和王椒升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阐述了两位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的选择,并分析了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中的适应性选择。两位译者在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所不同,译文效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适用于散文翻译的质量评估与比较,而且生态翻译学对于散文翻译现象有极其强大的解释力,对于散文英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译者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周扬  姚志忠 《海外英语》2014,(13):159-160,162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理论框架,该文将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江雪》的两个英译本,并以期得到最佳译本。  相似文献   

18.
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英语是否应该存在争论不休,持肯定、矛盾、否定态度的学者各执一端。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又将何去何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应运而生,将翻译研究引入了"生态"这一大潮,可视为"生态转向"的开拓者,他提出了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实例分析,对China English存在的合理性进行探讨,认为China English实至名归,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译论影响下的口译训练模式多以文本为中心,鲜少关注译员。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译员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转换能力需求不断提高,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观点应运而生,强调发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译员中心地位,这对口译培养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启示。文章研究生态翻译学在口译训练模式中的诠释,探索通过口译生态环境模拟课堂提高译员在真实口译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翻译学研究的生态范式,整合适应选择度,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和生态整体主义。该书从无到有,构建了翻译学研究的崭新框架,为翻译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