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行》是小学语文第7册人教版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其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第三册选了李商隐的《绵瑟》,诗题是取诗篇首二字而成,是一首无题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古代的朦胧诗。这首诗的多义性令人无所适从,但她的美令人迷惑,却又不能割舍。  相似文献   

3.
无心插柳     
周国霞  施本银 《师道》2005,(7):29-29
《赠汪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语第十册教材的一篇课。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读来亲切感人,情深意浓,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  相似文献   

4.
《早发白帝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作者是李白。公元758年春,已到晚年的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磷幕府之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行至白帝城忽然赶上全国大赦,重获自由。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喜万分的诗人立刻驾舟东还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堂校际公开课。执教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秋天》一诗。这是诗人何其芳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执教老师以朗读为立足点,步步引导,让学生读出个体的感受。一切进程均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老师见时机已剑,便微笑着引出了下一个话题:“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一时,学生议论四起,喜欢它的当然很多,可不喜欢它的竟也有好些,  相似文献   

6.
第十二册习作二要求:请根据《村居》这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人高鼎看到了怎样的是景,透过古诗的字里行间,揣摩作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编按]  相似文献   

7.
曾岚 《云南教育》2003,(10):35-35
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作者怀着一腔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触景生情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这首诗是情景相生、思与境自然和谐流露的佳作,可谓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精品。教学这首诗,可按下面四个层次进行。一、媒体创境,整体感知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可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领悟诗意的具体环境,以达到入情、入境、入画的效果。借助多媒体再现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月色朦胧、孤舟摇曳…  相似文献   

8.
杨帆 《语文知识》2004,(11):26-27
高中《语》第五册第14课《蜀道难》一后附有一篇《李白故事两则》,用言写成。第一则很简单,第二则较长,记载的是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李白酒后进《清平调》三章极力夸赞杨贵妃美貌”的故事。然而教材对《清平调》三章没有任何注释,教学参考书中也无一字提及。为了帮助广大师生准确理解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现补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渔歌子》一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编排。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文,感受田园的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相似文献   

10.
《枫桥夜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首古诗。作者张继,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其诗多为羁旅题咏之作,其中《枫桥夜泊》为传世名篇。苏州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得名,成为久盛不衰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文章细腻柔婉的文笔,纤细浓重的情愫,热烈博大的爱心,丰厚的文化乡愁,多重的审美内涵,使她的这篇散文卓而不凡。在这篇文章中,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能使读者浮想联翩,引发无限的遐思。  相似文献   

12.
刘建琼 《湖南教育》2001,(17):48-48
新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的《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诗作。余光中,台湾诗坛著述最丰的一位学者型诗人,作为一个在台湾成熟的诗人,余光中本来是一位“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然而由于放逐漂泊,使其诗歌常常神游于牵魂梦绕的故园,吟唱出了一首首“岛屿悲歌”。  相似文献   

13.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三位诗人生活的年代不同,所咏之物不同,但三首咏物言志诗都有着同样的灵魂——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第三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学习本课时,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八课,选李煜词《虞美人》一首。课本为其中“朱颜”一词作注云:“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妇女。”笔者以为,此解实在牵强,有悖词脉词旨。  相似文献   

16.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第三册第3课《英英学古诗》时,中的小主人公给奶奶讲完《静夜思》的意思后,奶奶答道:“嗯,奶奶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小调皮”徐鑫突然站起来问:“‘嗯’是什么意思呀?”这倒有点难为人了。这个平时总在不经意间进出的字眼,意思可丰富了:读阳平的音,表示疑问;读上声,则有出乎意料或不以为然的意思;本中读去声,则很简单,表示答  相似文献   

17.
李本聪 《云南教育》2007,(10S):27-27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首篇,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还有课文表述的内容。下面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学背景的分析,推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是赞扬人类的智慧,人性的美好以及学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黄保兵 《云南教育》2000,(17):35-36
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选编几首古诗让学生学习欣赏。通过古诗教学,能使学生及早接触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这对领悟祖国语言文学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大有裨益。现以小学语文第七册为例来谈古诗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第七册选入四首古诗,分列在两个单元,第 3单元有《望庐山瀑布》、《绝句》,第 7单元有《早发白帝城》、《山行》,这几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略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古诗在文体上对句数、字数、韵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与小学生的认识有比较大的距离,这样…  相似文献   

20.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先上,上了《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9册25课)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