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数感"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有一个空盒、一堆糖,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子里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人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牛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比较小的数(简称为"小数")或比较大的数(简称为"大数"),但这些数因为和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所以很多人对大数(或小数)并不完全理解.正是因为缺乏对这些大数(或小数)的理解,往往会导致科学研究或社会管理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下面通过介绍一些有关大数(或小数)的趣闻,以增加大家的数感,帮助大家理解大数(或小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数感的一些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数感的涵义.数感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数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属于"直觉"范畴.数感本身有层次之分.  相似文献   

5.
方嵘 《广西教育》2014,(25):40-40
正当学生在需要购买商品时,能表达出他大概需要多少钱;当看到电影院的座位时,能估摸着能坐多少人;当学了千以内的数时,能感知到万以内的数,我们就说这个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数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成为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数感训练在教材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数感训练从迁移教学开始当学生在数11、12、13……21、22、23……时,他就能感知到在这样的排列中存在着特定规律。在教学《认识千以内的数》时,学生能触类旁通,这就是迁移的作  相似文献   

6.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的培养应该从孩子抓起,而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将抽象、单调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的形式让幼儿接受,进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规律、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数感",从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在人的头脑中,是高级的智力活动,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知识能力的东西是外显的,比较容易量化,而深层次的数感却越发显得若隐若现、难以捕捉.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计算的技能,往往缺少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说明:"数感的具体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感,并把培养数感确立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数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因此这一目标在课堂上常常落空.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数与运算"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体现出生活化、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0.
学生符号感的培养--从"字母表示数"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感是数学新课程核心概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本文介绍了符号、符号思想、符号感和学生符号感的培养几个概念和"字母表示数"的内涵,主要是以"字母表示数"为载体来说明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相似文献   

11.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积累经验、形成表象,夯实"数感"基石;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心手相牵,搭建数形桥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感受过程,发掘"数感"源泉;纵横比较、寻求联系,提高"数感"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一、案例背景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但我们的智障孩子经常会闹这样的笑话:"你今年几岁了?""我六岁.""你妈妈呢?""我妈妈七岁.""爸爸呢?""爸爸八岁."我们常犯嘀咕:怎么智障孩子一点数感都没有呢? "数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学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建立数感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认识数字,但不会数;有的孩子在数数时,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顺口溜"模仿行为.在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采用机械地让学生反复数数的手段,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对智障儿童而言,要培养数感,不仅要靠教师讲解,而且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下面以《10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设计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培养的,而是学生在感知、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培养的,而是学生在感知、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5.
符号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理解符号感,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符号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下面撷取"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加以解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或感悟.  相似文献   

16.
论"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分几个阶段,特别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一、对“数感”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要组织一个会议,首先就会想到参会人员有多少人,会场有多少个座位,够不够坐。象这样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就是一种“数感”。由此可见,数感就…  相似文献   

17.
快乐"六一"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全校师生去电影院看文艺演出.大家可高兴了. 表演的节目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二年级同学表演的相声<吹牛>.他们说的这几句话可好笑了.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经过教师的多次纠正后,在做题时仍重复出现,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错误重复现象"."错误重复现象"是教师最感头痛的问题.许多教师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多次纠正过,而且指出错误因为时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学生仍会再次出错?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一类考查学生"数感""符号感"的新颖试题,打破了"纯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现象,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并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每个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