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畦’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 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相似文献   

2.
窗外的蜂巢     
我一直讨厌和害怕毛茸茸的小蜜蜂,因为我曾不止一次地被它螫过,那种奇疼的感觉,难受极了.去年春天,一群蜜蜂却偏偏在我家窗外的屋檐下筑了一个巢,整天飞来飞去, "嗡嗡嗡"地乱叫,封锁了窗台那片我自由观赏景色的天地.  相似文献   

3.
"文似看山不喜平".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开头先写"我"小时候爬树被蜜蜂蜇了一下,心里对蜜蜂总"疙疙瘩瘩",虽经大人解释后原谅了它,但从此以后每当见到蜜蜂"总不怎样舒服",接着宕开一笔写小住从化温泉,看到荔枝林,尝到荔枝蜜,对蜜蜂动了向往爱慕之情,当参观养蜂场,进一步了解蜜蜂后,"我"对蜜蜂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感情上与蜜蜂融为一体了.  相似文献   

4.
<茶馆>(第二幕)的教学进行到第二节课,我便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台词)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没料到学生的反应是那么糟:"像上一课(<雷雨>)那样,根据人物的台词一句一句地推测想像,太累赘了."怎么办呢?不如此,我怕学生仅仅用"某某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这种结论式的话回答我.情急之下,我换了一个角度,跟学生这么说:学语文能增长见识,能汲取精神养料.大家先读好课文,然后谈谈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快将学生引入到了思考探究的状态,而教学效果竟是出乎意料的好.下面仅摘录几个交流的片段.  相似文献   

5.
最近,从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美国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绝妙的实验,把几只蜜蜂和几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将瓶子平放着,瓶底朝着光亮,瓶口朝着暗处,奇迹发生了:蜜蜂拼命地想在瓶底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毖或饿死,而愚蠢的苍蝇则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乱冲乱撞,竟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蜜蜂之死,死于它们对光亮的喜爱,死于它们的"经验"和"智慧".蜜蜂认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亮的最明亮处,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有遇到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然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感悟语文味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初读第二自然段以后,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吹吹这美丽的蒲公英啊?"学生用诚恳的眼神望着我,我相机播放蒲公英随风飞舞的画面,并把文中兄弟俩一同玩耍的情景作为解说词,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当说到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了我的脸上时,我又问道:"你有什么感觉?"由于前面的动画、音乐以及我的语言描述,孩子们都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7.
一次语文小测试,我发现班上3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把"秦、泰、奏"三个字相互混淆了.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特意在黑板上将"秦、泰、奏"三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请同不说说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满以为学生会掌握了,可还是分辨不清,常常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8.
张保冬 《现代语文》2005,(11):28-29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的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是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  相似文献   

9.
每逢佳节去乡下探望年老的父母,总会去拜访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施老师。每次见到她,我总会忆起三十年前的施老师那些语重心长的处罚。有一次,我们带着刚刚从校外捉来的蜜蜂到教室上课。趁施老师转身写板书,我偷偷欣赏着自己的战利品——一只只蜜蜂在玻璃瓶中"嗡嗡"地着急地来回探寻出路。可谁知乐极生悲,得意的我一不小心将瓶盖碰落到了地上。这群蜜蜂立刻开始了"胜利大逃亡",教室内顿时炸开了锅。施老师望着一脸惶恐的我反而笑  相似文献   

10.
从上学期开始,我校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一周一次的粉笔字展示活动,即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周在小黑板上写上一段文字或一首诗,然后集中摆放到学校显眼的门厅处,让来往的学生及家长们观赏,意在督促青年教师写好粉笔字.对此,我也非常重视,因为毕竟是要拿出去展示的,写得不好怎么能行?于是,我也就经常在班级中练习粉笔字了.每次我练习粉笔字的时候,都有许多同学围聚过来观看,每当看到我用粉笔擦擦掉某个我不满意的字时,他们都会惊讶地说:"写得这么好的字为什么要擦掉呢?"这时我总会认真地说:"‘字如其人',写字一定要认真,可千万马虎不得."  相似文献   

11.
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子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对他们"紧"了,平时上课根本没有几个人回答问题,对他们"松"了,他们就骑到我头上来了.郁闷啊……  相似文献   

12.
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家长多,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父母越是能干,孩子反而越平常;父母表现一般,孩子却十分优秀.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1:孩子A,高二,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但现在坚决不愿意上学了.与其沟通的时候,孩子说:"我爸爸太聪明了,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爸爸总能知道答案,他总是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简直笨死了!'" 例2:孩子B,遇到不会念的字,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这位妈妈没有像例1中的爸爸那样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字都不会念?"而是换了一种说法:"这个字还不简单,来,妈妈告诉你."现在,孩子的妈妈发愁的是孩子遇到问题总是先问别人,自己从来不先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诲"字时,学生常常把它和"悔"字弄混了.我认真思考,根据这两个字的特点和含义编了一句话.再上课时,我就问:"你们做错事的时候后悔吗?"学生点头."后悔时,是嘴上说说,还是从心里感到后悔呢?"同学们表示从心里感到后悔.  相似文献   

14.
礼洪 《现代语文》2006,(2):110-110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当时,看到"朝廷"的"廷"字就觉得别扭,"廷"字不是底下的横短,什么时候变成底下的横长了呢?我不禁心存疑虑,难道这个字的写法改变了吗?  相似文献   

15.
<菜园小记>(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1次印刷)中有几处用到"韭"字,但也有写作"韮"的;如:  相似文献   

16.
要说学习的时候,什么事情让我最烦恼,那肯定就是写字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字总是没法写规范.笔画们像约好了似的,就是不去它们该去的地方. 说来也怪我,每当妈妈让我练字,我脑子里的"厌烦开关"就会立马启动,让我写上两笔就开始"鬼画桃符". 这不,妈妈又逼着我练字了,"厌烦开关"如约开启.不过,这一次却有些不一样.写着...  相似文献   

17.
写字课上,我在田字格里为孩子们示范写"找"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和‘我'字的写法相似.注意,第五笔是斜钩……"我一边在田字格中范写,一边讲解要领.写完一看,我纳闷了:明明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怎么看起来不太像呢?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下面的学生看出问题了,来不及举手就唧唧喳喳地说起来:"老师.您那个提手旁写高了!"……  相似文献   

18.
李红霞 《陕西教育》2002,(10):30-30
一日,随手翻开一本杂志,"钓鱼术"三个字跃入眼帘,细看,曰:"钓鱼者,见无鱼问津,动动鱼竿.有动静,提竿,空也,怒矣.静候,再动动鱼竿.又有动静,提竿,见一条小鱼,喜矣."看完,我哑然失笑,不禁想起一次听课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自习课时,听到窗边传来"嗡嗡"的声音,我停下笔,抬头就看见一只蜜蜂正拍打着翅膀,拼命地想往外飞。可是,它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外面还隔了一层透明的玻璃。蜜蜂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出去,却始终没有成功。我有些不安了,悄悄地将窗户打开一些,然后低头继续写作业。过了一会儿,等我再次抬头看时,蜜蜂已经不见了。记得几个月前,爸爸钓了一条大草鱼回家。晚上,他将草鱼养在了脸盆里,  相似文献   

20.
我希望有一天早上起来,可以一整天看不到"网络"这个字眼。我快淹死了。我一天有三四个小时泡在网上,它谋杀了我大部分的时间(脑子最好用的清晨和夜晚);身边任何一件带字的东西——报纸、杂志,现在已经发展到书籍,没有一处不被"网络"两个字冲击,刚刚从屏幕上移开的眼睛再次感到生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