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诸葛亮在刘备那儿当了军师后,闲着无聊,便出去溜达溜达.当走到一片小树林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了一个手持时空穿越器的现代人.他不知道那人是谁,就摇着鹅毛扇问:"尔乃何许人也?为何打扮得如此古怪?"那人赶紧回答:"我是未来人,来这里玩玩."他瞧了一下诸葛亮的鹅毛扇,笑道:"没想到如此有名的诸葛亮先生竟用这般破烂的扇子.走,我带你到未来世界去买个高科技的电风扇.放心,钱由我出!"说完,没等诸葛亮同意,那人就一把将他带到了现代,也就是2008年.  相似文献   

2.
东春 《良师》2003,(10)
华罗庚(ɡēnɡ)是我国天才的数学家。他有个习惯:夏天总是随身带一把纸扇,除了扇风纳(nà)凉外,还有特殊的用途。他在看戏或参加文娱(yú)活动时,也不忘动脑筋。有时脑子一转就想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为了即时记下来就顺手写在纸扇上,久而久之,扇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学演算的算式。华老有许多数学上的惊人发现,都出自他的小小的纸扇上。真是学问处处有,就怕不积累啊!华罗庚的纸扇@东春  相似文献   

3.
天气炎热难受,人们用电风扇或空调来消暑,但遇到停电时,就只得用扇子消暑了。扇子有木扇、竹扇、葵扇、蒲扇、纸扇等等。为了要风大,人们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人力机械风扇,使满堂生风,与今天的电风扇比,只不过是动力为人力而不是电力罢了。扇子不仅可消暑,还可作为礼物赠送亲友;歌舞戏剧,用扇子作道具。我国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葵花向阳”的扇子舞,造型优美、舞姿迷人;相声演员,一扇在手,说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杂技演员,也有用折扇作道具,进行扣人心弦的表演。扇子文化,人们很喜爱,因此不断创新。四川自贡用细如头发的竹丝编…  相似文献   

4.
话说诸葛亮在刘备那儿当了军师后,闲着无聊,便出去溜达溜达。当他走到一片小树林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一个手操时空穿越器的现代人。他不知道那人是谁,就摇着鹅毛扇问:“尔乃何许人也?为何打扮得如此古怪?”那人赶紧回答:“我是未来人,来这里玩玩。”他瞧了下诸葛亮的鹅毛扇,笑道:  相似文献   

5.
扇子史话     
我国的扇子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追根溯源,最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故而称为“羽扇”。扇子的“扇”字中有“羽”字,便源于此。我国在殷代就有“雉尾扇”。俗语中常以“摇鹅毛扇的人”来比喻军师和善于出主意的人,这恐怕又和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有关了。  相似文献   

6.
虚实互补 融会贯通 对空白的关注,是中国美学空间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侯宝林相声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土画家,什么都画不像,还喜欢卖弄。一天,一个人拿着个纸扇,上等宣纸做的,是个好扇子,想请他画个画。那人说,我给你画个美人吧。好,那就画吧。他画了半天,画好了。一看,不太像。  相似文献   

7.
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拿起手中的扇子随意一扇,习习凉意便拂面而来.可是你知道吗?这平凡的扇子背后,也藏有许多文化知识呢. 一、中国扇子的渊源和发展 中国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史料中有“舜始造扇”的记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奴隶手执的长柄扇;现存最早的完整扇子实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  相似文献   

8.
扇子的妙用     
贾大山先生的《花市》是一篇匠心独具、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贾先生以清新流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塑造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卖花姑娘、老头、年轻干部。在三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年轻干部的扇子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这四次描写黑色纸扇...  相似文献   

9.
戏剧离不开“道具”。本属于生活用品的“扇子”一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搬上舞台,便成了一种象征物,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具”。“扇子”作为一种“道具”在戏剧中的功能为:剧情的串构、组合功能,剧情发展的触媒功能,戏剧美的象征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建国 《学子》2004,(9):57-57
扇子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在舞台上演员运用扇子基本动作有托、转、合、遮、扑、抖、抛等。演员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各种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京剧中生、旦、净、丑各行都有扇子功,但以小生、花旦、闺门旦使用最多,表演技巧更为丰富。戏曲舞台上使用的扇子,有大折扇、小折扇、团扇(宫扇)、羽扇、蒲扇、竹扇、鹅毛扇、芭蕉扇等多种。  相似文献   

11.
刺激法 在进行给“转扇”两面加上装饰画的活动中,一开始我便举起一把精致美丽的扇子向幼儿展示,扇子的一边画着小猫,另一边画着一只老鼠。我故意问幼儿:“你们说说小猫会抓住老鼠吗?”孩子们都说抓不着,我却肯定地说“能”。孩子们听了,都用怀疑的目光盯着我。我将扇子快速转起来,孩子们兴奋地喊起来:“抓  相似文献   

12.
扇子     
老王原名王胜 ,是玻璃厂的退休干部 ,他有个怪喜好———收集各式扇子。家里各式扇子应有尽有 ,人称“扇子王”。他收藏的扇子有个特点 ,无论好坏贵贱一律不卖。老王除了这些扇子 ,最疼他儿子 ,他儿子如今大学毕业正在某公司打工 ,是个大人了 ,可许多事还是老王把持着。一天 ,老王的儿子从公司下班回来 ,一脸土气 ,晚饭后 ,闷了半天的儿子终于开口了 :“爸 ,我们处长想要把扇子。”老王心疼扇子 ,有些犹豫 ,但想想以后儿子的前途全都得靠那位处长 ,就默许了。一直沉默的儿子又发话了 :“他指明了那把‘松鹤图’。”“要什么 ?!”老王额头上…  相似文献   

13.
团扇诗话     
扇子起源于中国.出现在殷代,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有个“羽”字。起初,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的,而是给帝王外出巡视遮阳挡雨、拦风避沙的。直到西汉以后, 扇子才开始用来取凉,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  相似文献   

14.
说“刺”     
一说到“刺”,有人不问青红皂白,好“刺”坏“刺”,便皱眉蹙额,浑身起鸡皮疙瘩,心里又烦又腻、又怕又惧;有人则迥然不同,憎爱分明,对毒“刺”芟除务尽,对好“刺”称道不已:黄蜂尾上的“刺”不正是治疗风湿关节炎一类疾痼的妙药么? 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的批评、“揭短”,也是一种“刺”,而且要比草刺、蜂刺之类来得厉害,来得有用。这种“刺”,既不是“钝刀子”,半天割不出血来;也不是“鹅毛扇”,专引习习凉风。它是地地道道的“刺”,遇“红肿”、“脓疮”就挑,见错误、毒草便揭。  相似文献   

15.
扇子的雅称     
扇子作为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有不少雅称,如: 仁风仁风原是古时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后汉书·章帝纪》: “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晋代袁宏为东阳守,谢安授以扇赠行,宏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此后, “仁风”便作为扇的雅称。《幼学琼林·器用》: “剑有干将镆铘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便面本是古时用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张敞传》: “(敞)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后来也称团扇、折扇为“便面”“障面”。吴绮《见人扇头是友沂绝句怆然和之》:“只今便面春风在,曾向章台拂柳花。”(《清诗别裁集》)  相似文献   

16.
扇子,是中国人夏日必备的扇风纳凉之物,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扇被称为“筵”,尔后才又称其为“扇”。相传扇子制作起源于远古的轩辕氏黄帝,发展到汉代,它在民众中已普遍使用,且制作工艺也日见考究。  相似文献   

17.
(一)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书写折扇,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毕,乾隆看了看折扇,说:“这首诗你丢掉了一个字。”臣子奉命为皇帝写字,如此粗心大意是有罪的。纪晓岚接过扇子一看,果然将首句的“间”字漏写了。但他稍动脑筋,便镇定地说:“没丢字,我写的是词不是诗。”乾隆吃惊地说:“如是词你读来听听。”于是纪晓岚看着扇子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听罢,哈哈大笑,举起大拇指夸奖道:“聪明得很,狡猾…  相似文献   

18.
相传1685年秋,康熙帝微服在江南察访,他手中有一把精致的玉骨扇子。这扇子的一面画有“小桥流水夜”,另一面画的是“秋江垂钓图”。一日,有臣来报,沙俄侵略者背信弃义,第二次大举进犯我国黑龙江流域,占领了雅克萨城,他们还狂叫要占领山海关。面对侵略者的猖狂气焰,康熙帝彻夜难眠。次日早上,康熙帝来到一家粥店,坐在餐桌边,身边陪同便招呼  相似文献   

19.
扇子     
老王原名王胜,是玻璃厂的退一体干部,他有个嗜好——搜集各式扇子。家里各式扇子应有尽有,人称“扇子王”。他收藏的扇子有个特点,无论好坏贵贱一律不卖。老王除了这些  相似文献   

20.
九个月刚过的女儿,竟然与捉迷藏结下不解之缘。瞧,她不但会捉迷藏,还会不断更换捉迷藏的工具。看见扇子,把扇子盖在脸上,“哎”的一声,过后又把扇子盖脸上,“哎哎”一次次玩。衣服放在床上,她把衣服往眼睛处一遮,“哎”一声之后,拉掉衣服,快乐地咯咯咯笑。吃饭了,她坐在我腿上,只见她头往桌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