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立辉 《考试周刊》2007,(38):126-127
当六年级上册的信息技术课本发到我手中,我翻开一看,怎么是讲能力风暴人编程。这在我以前的教学课本中从来没见过,我只记得我是在读大学才接触编程。编程对小学生来说是讳莫如深的。让小学生学习机器人软件,这行吗?带着疑问:我仔细通读了教材,然后上网查找了相关机器人学习的资料,这才认识到:机器人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全国已举办多期"中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的能力。我们现在已经落后了,而且课本中介绍的能力风暴人是可视化的JC语言操作系统,而且是图形化交互式语言,学生易于理解和操作。既然起步晚,就要赶快动手。  相似文献   

2.
机器人学科是一个知识涵盖面很广的交叉学科。通过参与机器人训练,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日常观察和知识积累,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术构建,寻求最佳问题解决方案,丰富了课外活动的内涵,促进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透过众多的现象,我也发现我们的机器人教育实实在在是一种"小众化"的教育。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机器人及机器人教育的作用、价值,推介学校机器人教学的成果,以争取社会、家长的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我在中关村一小担任机器人小组的指导教师,这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我不知道从何入手时,学校领导为我聘请了指导老师,我们利用周二兴趣小组时间给学生辅导,其间参加了多次市、区、全国乃至国际机器人比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率先在学校开设了机器人校本课程,为机器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机器人     
机器人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在进行机器人这个美术主题活动的时候,我们通过网络查询有关机器人的资料,搜集机器人的玩具,在使幼儿了解很多有关机器人知识的同时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创作时除了运用油画棒等平面绘画材料,还运用身边常见的水果、蔬菜、寝具、餐具和桌椅板凳等材料创作出各式各样的立体机器人,让幼儿意识到只要多动脑,勤动手,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验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了化学实验创新和探索 ,增设了探究性实验、边讲边实验及家庭小实验等。然而 ,光有实验教材的改革是不够的 ,有必要对我们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反思 ,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合理利用新教材的各个实验 ,更好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就实验教学谈几点体会 :1 重视边讲边实验———强化化学实验的实践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教学中 ,学生的主要动手活动就是化学实验 ,因此 ,化学实验应是锻炼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我对高一所任班级的学生做了测试。开…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教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深刻,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未能把它有机地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  相似文献   

7.
《教育》2008,(28)
机器人教育近年来已成为愈来愈热的话题: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教学进课堂等等。机器人教育到底能带给学生什么?它承载了别的科目所无法替代的怎样的"光荣使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的教学重在传授旧有的经验知识,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而机器人教育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所作为。有专家指出,机器人教育之所以不能被其他学科随意取代,与机器人教育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与三一重工共建的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发了电动挖掘机模型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平台自身软硬件设计和一系列教学实验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表明,该平台的开发和教学应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9.
机器人技术是一项跨学科、跨专业的应用技术,其涵盖的丰富知识给高校的机器人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热情,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机器人创新设计基础课程,提出采取递进式项目设计,结合以项目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实践中不断挑战与创新。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机器人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0.
《飞向太平洋》一课,第二段和第三段课文写运载火箭在空中怎样运行、回收的.这些知识比较深奥,不好懂.我便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简笔画画出运载火箭在空中运行和回收的示意图,学生边读边议边画,既动脑又动手,很快就画出了简图.了解了火箭在空中运行和回收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课程综合教学模式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把计算机原理、算法语言、自动化元件和自动控制原理等多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做法是,用多功能机器人把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贯穿在一台小型实验设备上,再用多功能机器人装置对以上课程中的知识进行分步,实际演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打破了以往单科学习、分项实验的旧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朱乔荣 《现代教学》2005,(12):32-33
机器人课程应该包含以下环节:联系生活、实践动手、强调设计、完善设计。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除了对知识和技能育所体验之外,还应当有对团队合作、操作失败、讨论辩驳、宣传表达等环节的体验。为此,通常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课程。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作为教师。我们应将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情境,给学生留足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教“圆环面积”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喜欢动手实践的中学生,我曾经痴迷于机器人竞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获得FIRA中国公开赛虚拟机器人组冠军。在钻研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20年12月加入英才计划时,源于对数学的热爱,我坚定地选择了数学方向,师从东北大学邵新慧教授。  相似文献   

15.
机器人课程是集创新与技术为一体的实践课程,与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不同,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技术素养。目前,全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乐高机器人课程。辽宁省抚顺市综合实践基地为创新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也针对市辖区内4至6年级学生开设了乐高机器人课程,并成立了乐高机器人工作室。  相似文献   

16.
2002年起,笔者所在学校开展机器人课外活动并组织小范围学生参加一系列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通过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发现这项活动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工作过程,学习有关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而且在学习实用机器人的创意设计时,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掘  相似文献   

17.
图形的旋转有利于考查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等腰(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特殊性质,它们的旋转是各地中考的热点.请看下面的例题.  相似文献   

18.
我已经在中学学习五年了.在语文学习方面,我感到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四年,在课堂我仿佛是个机器人,任凭老师输入程序灌入知识.我只是在消化、记忆.遗憾的是我却未达到机器人的水平.机器人,只要不断电,不出故障,凡是能接收到的信息,它都能准确、无误地牢牢记住,而我却常常有遗忘、记错的时候.至于阅读文章、分析问题,我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怎样去分析、解决问题.自高中二年级开  相似文献   

19.
刘秀凌 《现代教育》2014,(11):98-98
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机器人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将学生带进了激动人心的科学前沿,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也给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幸福。2013年初,我校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分为点、线、面三级课程开设,即竞赛课、兴趣小组课、普通课,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黄仁庆 《吉林教育》2005,(12):18-18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拓展其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我们教师在数学中就要善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在教学“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学具包,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