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烟台市芝罘区北马路小学把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时间还给学生,将欢乐还给学生,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逐步培养才能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像、质疑、释疑来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改面临的新问题.创新教育就是教师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主体积极性去进行自主学习,目的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5.
创新性教学的宗旨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以为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克服已有思维定势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尤为重要。我将学生的这种创新素质的培养融在教学中,对此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某一教学模式.更不应死搬硬套某种教学方法,而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素质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8.
9.
谢振邦 《语文知识》2000,(10):50-51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个人自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求知识。而时下的语文教学,总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顿悟和体验,教师对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  相似文献   

10.
11.
12.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代教育的核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新时期的人才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赵树全 《甘肃教育》2008,(10):34-34
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战场,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师的历史使命。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有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教学设疑是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流、展开思维的常用途径。通过质疑问难,可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发现、感悟、理解、结论。  相似文献   

15.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也是陶冶情操的内在潜力。事实证明,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兴趣浓厚,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因此,教师应该努力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形成师生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也已实施。 然而,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的实质是创造性,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小学生的创新,就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主要指的应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即小学生在自身的心理水平上去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而创新精神包括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对固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株野花,生命的最初阶段都是一粒小小的毫不起眼的种子。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比作参天大树,比作绚丽夺目的花朵,那它们也同样是一粒种子萌发出来的,只不过是蕴藏着无限创造力的一粒种子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