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考试重压下,为追求所谓的“有效”,常出现以“教”代“学”的情况。结果老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也失去了思考探索的乐趣。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学生一个有效的、充满思考探索的数学课堂?笔者主张将预习引进数学课堂,找准起点,由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并产生新问题延伸,期许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展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别样风景。  相似文献   

2.
相互渗透化难为易——将化学实验引进初一数学课堂的尝试兴山县实验中学谭荣(443700)初一数学“列方程解应题题”中的“浓度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照本宣科,不注重其直观性,致使学生感觉抽象、难学。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教学...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作了“在中、高年级可以介绍和使用计算器”的规定。我校已从1999年开始,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引进了计算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能更全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这项工作,现将我们的作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民族数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青睐。一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数学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另外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论述了将畲族元素融入数学课堂的缘起、尝试的做法和思考,希望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使得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有意义的文化交流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近来,电视中听字大赛、猜词大赛吸引亿万观众,广大观众围绕屏幕或参与,或喝彩,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激起极大兴致.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活用诗词、歌赋、成语、谚语等中华文化,可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那么古诗词怎样进课堂呢?一、诗词中的数学之美——诗词妙用于数学课堂导入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  相似文献   

7.
开放的教学要求克服封闭的、陈旧的学科观念 ,以开放性的问题(一般并非只有唯一答案)为中心组织综合性的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 ,参与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而促进教学真正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未来开放。为此 ,我进行了一堂开放式教学课的尝试。在四年级下学期学过“垂直”一课后 ,为了使学生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画垂线的方法 ,特别是点到直线的线段中 ,哪一条最短的道理 ,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 :(如左图)在上面的地形图中(除了邮…  相似文献   

8.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例1 已知|z-i| |z i|=4(z∈C),求|z-3~(1/2)|的最大值。容易将此问题转化为求椭圆x~2/3 y~2/4=1上的点到点A(3~(1/2),0)的距离的最大值的问题。参考答案中说由几何性质知为2×3~(1/2),但我不知有这样的性质。经深入思考分析,我意识到本题是一个好题,所以决定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引出问题,进行尝试教学。  相似文献   

9.
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来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生活观引入课堂教学符合小学基础教育学科特点,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自觉运用这一理念,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节,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努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  相似文献   

10.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搭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桥梁,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能力。一、联系生活,理解数的概念数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多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如一年级要求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字,我让学生数出具体物品的数量或找出表示序数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而产生一种审美的疲劳和学习的厌倦感。而《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材的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一、发挥数学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使数学教学生动化 万物皆有形,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数学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形象化的语言。课堂上可采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时,可引用女儿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②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可通过数形结合、类比等方法,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要弓l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触摸、描绘,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增加对图形的直观感受。③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时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形象感知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甚至厌烦的心理,笔者提出快乐数学教学法,它是通过给学生创造愉悦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情感作用,重视艺术引导:在教学中大力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不仅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融合美育的理想场所。“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蔡元培语)数学学科也不例外,数学的本性为美育提供了最适宜的舞台。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用数学知识所特有的形象美、和谐美、逻辑美、思维美等去激起学生感受美、评价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重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高年级学生心理的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谈话交流、小组探究、实验与演示等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融合美育的理想场所。"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蔡元培语)数学学科也不例外,数学的本性为美育提供了最适宜的舞台。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用数学知识所特有的形象美、和谐美、逻辑美、思维美等去激起学生感受美、评价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一、融合形象美,渗透美育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借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千姿百态、形象迥异的任何事物,都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拼出不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39):119-120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缺乏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各行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专业的合作技巧。采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思维交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关键。然而,由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少,与他人合作配合的能力较弱。团队协作能力的滞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一现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转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是改革的重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 ,通过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 ,动手操作 ,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数学课堂教学 ,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结合实例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1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  相似文献   

20.
很多数学教师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自己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数学,而且随着年级的增加,分化日趋严重,与孩子的心越拉越远。这当然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怎样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高效,既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而且前提是过程是轻松愉快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一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