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的灯》和《生命册》表现了李佩甫小说中“乡下人进城”这一故事模式.作品讲述了农村青年走进城市追求物质享受、满足精神渴望的一系列遭遇,表现了中原人独特的生存智慧,也展现出当代中国人在物质丰富之后,陷入到精神困境之中.面对困境,从乡村走出来的主人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昔日的乡村作为精神寄托之所,可当他们再回到昔日的村庄,才发现记忆中的乡村已不复存在,精神上再度陷入迷茫.  相似文献   

2.
钱伟 《文教资料》2010,(26):18-19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4.
沈从在其以沅水流域乡村人事为描写对象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以平常生活的具体事件揭示人物灵魂,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湘西社会中一系列极富个性的“乡下人”形象。他笔下的“乡下人”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认识价值,是“乡下人”的写真。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力 ,表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生活旋律 ;作品充分的诗性特征说明现代小说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穆时英的小说写出了中国城市特色 ,为现代文坛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本。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现代城市的遭遇始于二十世纪,乡土与城市的对立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北京“市声”为代表意象,通过文本分析,探讨现代作家在北京的种种城市体验。现代作家对市声选择性的描写,体现出他们面对城市时特有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乡下人”的反抗——浅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对湘西生活图景进行世外桃源式描绘,创造了美丽多情的乡下人世界,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对城市的不满与反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路遥小说中的不同婚恋类型、女性形象、两性间权力关系的分析,文章认为路遥小说中“菲勒斯”意识是一种“乡下人”的“菲勒斯”意识。它与传统文化、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作家的创伤性婚恋经验相关,因此表现出其具体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这一极为特殊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成长小说中日益重要乃至最为重要的要素。而在城市中生长的一代,诗人才性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中离大地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成长也变得越来越缺乏根基,最终在城市里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相似文献   

10.
市民阶层和城市知识分子群体是都市的两类感知群体,也是都市诗中的主人公。中国现当代城市诗更为深刻而真实地透视出中国上个世纪都市生存的基本状态,抒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复杂难辩的都市感受。  相似文献   

11.
"乡下人"意识是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不可忽略的重要角度。"乡下人"思维浸润于沈从文乡土生命理想书写的全过程,它表征着沈从文对文学创作及思想边缘身份的确认,昭示的是沈从文与五四以降的"现代性"思想的不同路径。在"城"、"乡"互文性的参照网络中,沈从文的乡土理想被显在地放大和彰显。  相似文献   

12.
小说这个名称,古已有之;名称虽然旧有,但是古今异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最早的小说一词,取义于“琐屑之言”,也就是琐细的言谈,不必自具首尾。到汉代,把寓言、异记作为小说,这才和后来的小说近似。但是它的不被看重,仍是长时期来一以贯之的。《汉书·艺文志》因袭孔儒的“君子弗为”观点,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中国  相似文献   

13.
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古史研究著作,由于这本书中反复申述周代国家是“‘宗子维城’的城市国家”,有人对这一提法便不加评论地加以介绍。例如叶文宪同志在《商周城市国家问题讨论述评》一文中,就用下面一段话对侯外庐先生的观点作了综述:“……春秋时代政权下移,各国兴起了大规模的筑城运  相似文献   

14.
陶慧慧 《英语广场》2023,(20):77-82
本文以《汤姆·琼斯的历史》《伊芙琳娜》《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三部作品为例,从乡村青年的城市想象和城市体验两个方面探讨了18世纪中后期的乡村青年与伦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三位作者对伦敦走向现代化既好奇向往又怀疑担忧的矛盾态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矛盾心态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城市本应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城市的人们却倍感人情冷漠、精神空虚、孤独寂寞,很难融入城市,没有城市归属感。造成城市归属感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分工引起的个体交往分散化、市场经济制度与货币化对人个性的消磨、城市人口独特性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城市社区类型转变造成的社会资本下降、时空分离导致的不安全感、现代化造成的人性异化。弗洛姆的"人性异化"和"生产型人格"理论为找寻城市归属感提供了有益借鉴,可通过塑造共同想象力,促进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来找寻城市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而“产城融合”发展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环节。当前西宁市的发展已进入典型的工业化阶段,产业运行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产业结构效益低下;各产业内部结构效益差距明显,产业结构“虚高度化”问题突出。二是缺乏助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部门;现有工业部门集聚作用显著。因此,围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职能:一是优化各产业间结构,重点关注第三产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增强外向型产业发展实力,促进优势资源的转换能力;三是加大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培育,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培养具有区域互补性的城市主导产业,建立城市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曹瑞吉 《考试周刊》2014,(34):173-173
本文以大学生择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为切入点,以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偏向于城市的“城市就业”观念,从传统思想观念、城市发展优位、学生个人发展空间、就业保障机制、高校专业设置五个方面分析这一观念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本月起,上至党中央,下至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央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井冈山》再现了这支伟大军队建立之初的成长历程。回首那段光辉岁月,从南昌起义到三大战役,二十余年的光阴,这支人民军队征战南北,终于解放全中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作品,特别是描写城市人的作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构思,他始终以“乡下人”的情结,以“乡下人”的眼光去观察和描写“城市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传统“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虚静"理论的阐释着重于"审美观照"和"审美心胸"的静态内涵,对它的现代审视则指向"审美判断"和"审美实践"的动态内容与深层目的。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视域中,"虚静"既涉及审美心态,也涉及审美方法论。"虚静"的审美态度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容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