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宋代小说的“由虚入实”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虚”而宋“实”是后人对唐宋小说实际现象及各自特质的揭示和评价。造成宋代小说“实”之状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点:晚唐小说由虚构铺衍向征实补史演变给宋代小说发展定下基调;宋人小说观念有浓重的求实意识,唐代小说“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助长了宋对前代小说盛行的考据求实之风,在对唐小说虚构成就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以偏概全,误将虚构当做虑幻加以攻击;宋代统治者对小说既以之消遣,又斥其不实;宋代史学发达,取小说入史,宋人更强调了小说以补史为标准,以纪实为手段,以鉴诚为目的;宋代党争激烈,文网日张,给小说的虚构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2.
考察我国古典小说和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小说和新闻有着相近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二者各有领域和归属,是互有借鉴的两种独立的文体。小说以写人为主;新闻以写事为主。小说表现生活是折光的、艺术的;新闻反映现实是直接的、真实的。小说不论时空,能虚构夸张;新闻受时空限制,不能想象夸张。小说以消遣为目的,美居首位;新闻以功利为目的,认识教育功能第一、小说不必引导舆论;新闻则以指导性为要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化思想对艺术小说的敌视与批判主要表现在:第一,反对小说的艺术创造。认为艺术创造背叛了历史的真实,导致小说之善随即失落,损害了小说的教化功能。第二,认为小说艺术是有害艺术。他们割裂小说真善美的关系,认为以想象和虚构为特征的艺术小说无真善可言,因而,这样的小说艺术价值再高也是丑的艺术,甚至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潘玉艳 《中学文科》2009,(16):70-71
在《故乡》教学中我确定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为基础,把小说的艺术特色放在首位,以《故乡》为载体,针对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全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以小说抒情--评苏曼殊小说的抒情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说抒情,借小说发泄内心压抑的情欲,是苏曼殊小说的总体倾向。在现实生活中,佛教的清规戒律、传统文化、特定时代氛围共同构成对苏曼殊个人情欲的压抑,并最终导致了他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个关于男女艳情的白日梦,以发泄内心压抑的情欲。这样的创作倾向带来了小说文体的变革,改变了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状态,小说的抒情性明显增强,同时也带来了对小说叙事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新小说》的创刊、危机、停顿、转移这一曲折过程,说明梁启超以政治家为班底、以“发表区区政见”为目的的办刊方针难以持久,由于种种原因只好转向吴趼人以谴责、讽喻社会为主的办刊方略上去。以《新小说》为“标高”,中国又竞相出现《绣像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和《小说林》等刊物,构成了中国小说期刊第一波多彩而繁荣的景观。  相似文献   

7.
《马桥词典》的争论是由小说艺术形式引发的,以词典形式写小说,是小说的外在形式的问题,这不是小说艺术价值的最高的乃至唯一的标准,而只是一种解构故事的现代小说技巧而已。  相似文献   

8.
抗战伊始,重庆小说就能够以比较开阔的眼光,来关注战争风云,尤其是着眼于整个战时生活进行小说叙事之中的史诗建构,展开更为广泛而又更为深入的小说纪实,呈现为心灵史诗的小说现实。这样,抗战时期重庆小说通过小说叙事的史诗建构,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代表着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的序曲──问题小说派探析周筱华如果把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比作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的话,那么,问题小说派则是这乐章的序曲。所谓问题小说,即是以小说的形式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凡“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①翻开...  相似文献   

10.
吴趼人为《李伯元传》曰:“君之才何必以小说传哉,而竞以小说传,君之不幸,小说界之大幸也。”,吾于趼人亦云,吴趼人不仅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名于晚清文坛,而且以其小说理论与梁启超等人合力指导和推动了小说界革命。其历史小说,社会小说,写情小说与笑话小说理论皆对晚清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近代《申报》上所刊登的小说广告为线索,着重论述了近代书局对小说书籍的促销。小说书籍出版的兴盛,一方面使近代小说创作和出版呈现出日渐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出版正版小说的书局之间,出版正版小说和翻印盗版小说的书局之间,在小说销售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各书局除了在报刊杂志上为其新出版的小说书籍刊登广告之外,另外采取降价出售、季节性打折、购书赠彩、买书赠书、分期付款、免费赠阅等多种促销手段,来达到吸引读者,扩大销售,以获得更多利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时同,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法国小说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形式多样,为19世纪欧洲小说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基础;二是影响深远.许多作品直接决定着19世纪欧洲小说的走向。其中如以勒萨日为代表的世态小说,以狄德罗、伏尔泰为代表的哲理小说、以卢梭为代表的心理小说等,分别以各具特点的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丰富和发展了18世纪的法国小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种以白话为基本特征的小说大量产生。宋前小说如魏晋南北朝之志怪小说,唐之传奇小说多用言,亦且较多掌握在人手中,至宋代,以志怪为主体的言小说创作日益消失,而所谓“市人小说”却迅速发展起来,排斥俚鄙的学传统不能成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现象的产生应归结于两宋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特别是瓦舍勾栏的出现,直接为“市人小说”的大批出现提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故事是小说中的最基本的要素,而情节又是故事结构中的主干。从伤痕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在观念的主导下写故事到新写实小说在观念的主导下反故事,再到20世纪90年代故事的回归,这一发展流程归根结底表明作家们对故事这个小说的最基本要素的重视。本文将以情节为切入点,探索故事这个小说的基本面,从而为把握新时期小说流变提供一个清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史通》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小说观念的学术著作。他以史学叙事原则规范小说、否定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却在事实上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他将“偏记小说”分为10类,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说文体的精细辨析。他总结的小说文体弊端,说明了小说独立的文体特征。这些都在实际上为唐代小说的文体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7.
鬼子的短篇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叙述了一个如何虚构—个故事的故事,叙述中又不断地对构思的情节加以评论,具有“元小说”体态。但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元小说,而是以元小说为题材的小说,是关于元小说的小说,是对元小说进行戏仿的小说。其主观意图是要解构元小说,以达到对流行的文学和社会成规的反省。小说通过双重叙述的争辩,试图启示我们:叙述行为并非不能产生意义,但是现实世界逼得至少应有一部分文学保持及物的叙述;对于文学写作来说,“语言”固然具有本体意义,“经验”也不必废弃。  相似文献   

18.
晚清小说应该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以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之始,这是因为晚清小说已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小说、但在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学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与发展的性质。本文将从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探订晚清小说的现代性:在情节结构上,晚清小说的现代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不仅以外在的形式而且以内容语义的内在统一性来结构小说,情节结构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篇幅大大缩短从而出现单一情节小说;在叙事模式上,采用第一人称个人叙事方式,是晚清小说的创新;在叙事技巧上,采用倒叙的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心理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小说的叙述精神是独具的,它既不同于古典小说,也与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有所不同。从叙述者与故事关系的远近看来,中国现代小说的叙述者离故事最近,叙述者就是故事的主人,故事的参与者和制造者。古典小说的眼光专注于历史,新时期小说一边关注现实,一边凝视着历史。现代小说专注于现实,故事多叙时事,叙述多用现在时态,现代小说家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造的意识,比外国小说更加直接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创作引域外小说的炬火,又融铸了中国白描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他在用小说直接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又努力使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展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他在小说的体式上不断创新,创造了简约精深而又意境深邃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以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为美、以不断创新为美、以简约精深为美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