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与高适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左右在汶上相识时,杜甫约二十九岁,在思想上、创作上都还不大成熟。而高适年近四十,作为诗坛名家,边塞诗的创作已臻于顶峰。由于两人脾性相投,而成了忘年交挚友,至死不渝。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以后又任淮南、四川节度使,散骑常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五月,高适入川任彭州刺史。次年秋天,杜甫因关中饥荒,弃官由华州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于年底也辗转来到成都。高适在杜甫到成都后不久便写了《赠杜二拾遗》的诗,除对杜甫的生活表示关心,并以“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及  相似文献   

2.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3.
谢琰 《小学语文》2014,(1):121-122
[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经典简介] 高适,字达夫,唐渤海(今河北省景县)人,世居洛阳。幼年丧父,青年时期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漫游,客居淇上(今河南淇县)。  相似文献   

4.
敦煌本《高适诗集》考述张锡厚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701—765年),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南)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①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旧唐书》卷111本传谓:“适少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  相似文献   

5.
高适这两句诗本于何处?倘明确,则有利于读者正确理解高适诗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彭敏 《文教资料》2013,(12):7-9
文章对高适诗歌中的典故人物进行分类研究,指出高适借历史人物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自我的意识与情感,揭示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功业自许是高适大量运用典故人物的心理机制,壮志不酬是其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而典故人物的运用又是激励高适奋进的动力,实现理想。典故人物的运用使高适的诗歌作品达到了一种质实深沉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人类为了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地理、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字、风俗、物产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地名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地名又是地域的标签,是其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它的演变折射出地名文化的轨迹。高阳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关于高阳地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古传这里曾为颛顼帝(高阳氏)的故都而名;二是县内有潴龙河(古称高河),高阳古县城(今旧城村)因地处高河之阳而命名;三是战国时期燕国武成王将高阳封于宋荣蚠,因其封国而名。高阳地理位置重要,其既为宋代著名"三关"之要,又是20世纪30年代"高蠡暴动"之策源地。其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素有"纺织之乡"美称。高阳自古崇文尚武,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素称"戏曲之乡"、"华工之乡"和"八才旧里"。  相似文献   

8.
高适新里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见《沧州地名志》载:“高适,字达夫,唐渤海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夜珠高村人”。这一新的说法使我产生极大兴趣,就此查阅了有关资料和地方志。彭兰在《高适系年考》中认为高适是唐德州蓚(今河北省景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九六二年编)认为高适是沧州渤海(今河北省沧  相似文献   

9.
《学苑教育》2012,(10):96-96
天宝三年(744年),落拓江湖的高适,与名震遐迩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聚大梁,即汴州,同登吹台,慷慨怀古,凛然高歌。这就是在文学史上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吹台高会"。  相似文献   

10.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中国文学史风格流派录(三)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文学史家根据作品反映的题材,把盛唐诗坛上善于表现边塞生活的诗人称作“边塞诗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派的作者结合壮丽、辽...  相似文献   

11.
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东段通称汴河。由于早期文献记载或简略不明,或易生歧义,所以关于通济渠东段(汴河)的具体流经线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当代历史地理学界主流观点是认可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里对汴河的记录,即西起黄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向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宋州(今商丘市),再偏向东南流经宿州(今安徽市名),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入淮河。通过研究认可此说,并且发现盛唐人高适的《东征赋》是佐证此说的一条新的重要书证,它比《元和郡县志》早了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讽刺的对象不是张守,而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陀罗。这可从此诗的主题、从高创作此首诗的前后一段时间高适对张守的态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3.
一个偶然的机会,见《沧州地名志》载:“高适,字达夫,唐渤海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夜珠高村人”。这一新的说法,使我产生极大兴趣,就此查阅了有关资料和地方志。彭兰在《高适系年考证》中,认为高适是唐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1962年)认为,高适是沧州渤海(今河北省沧县)人;傅璇琼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认为孙钦善在《高适年谱》中说得对,高适蓨人乃是称其郡望……实际上高适与蓨毫无关系”;《乐陵县志》载:“高适渤海人”;《南皮县志》载:“高适渤海饶安人”;《天津府志》载:“高适沧州渤海人”,但传后又说:“北魏迄唐,渤海地广,高氏人繁,不能一一分属,莫若仍旧。如欲取舍标新,必须有据,新通志析元裕沐于此郡,尚留常侍于河间,殆用旧书作渤海蓨人,才思  相似文献   

14.
高适是活跃在盛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以雄健的魄力,昂扬的激情,开拓了边塞诗的新境界。杜甫对此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其边塞之作,正如殷璠所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表现出雄厚浑朴,悲壮苍凉的风格。正是边塞诗的成就,奠定了高适在盛唐诗坛上的崇高地位。然而,高适的诗歌创作决不拘于一端。人们一向认为,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是盛唐诗歌的两翼,高适在诗国的天空中飞翔时,他的另一翼也是相当有力的。我们通检高适的诗集,便会发现,高适毕生为诗凡二百四十一首,边塞诗计有四十四首,山水田园诗也有四十首左右。只是后者向来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是被遗忘了。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高适及其诗歌创作,本文拟对其山水田园诗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垓下"的位置,今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承袭《史记正义》的观点,认为垓下在今天的河南,具体又可分为"陈下说"(今河南淮阳)和"苦县说"(今河南鹿邑)。另一种则坚持《汉书.地理志》的观点,主张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论证过程的分析评议,指出"垓下"的位置仍应以《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为是。  相似文献   

16.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讽刺的对象不是张守珪,而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陀罗.这可从此诗的主题、从高创作此首诗的前后一段时间高适对张守珪的态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7.
从史料学的角度看,本着史料不辨不能遽用的态度,文章首先对"齐梁故里"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史料进行了批判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即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这一说法的史料源流、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认为"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与今常州万绥无关。依据史料学的原则,利用可信度较高文献,对"齐梁故里"的地望进行了推断,认为这个地点位于今丹阳市东北张巷村迤北至胡桥、建山一线以南,即沿六朝金牛山(又称彭山,今水经山)东西分部的萧齐帝陵与沿六朝东城里山(今无名)南北分布的萧梁帝陵区之间。  相似文献   

18.
李白和高适     
李白和高适[日]笕文生李白(701~762)和高适(700~765)、杜甫(712~770)一起于天宝三载(774)夏秋漫游于梁宋间,是人们都知道的。杜甫到了晚年,怀念往事,经常在诗里吟咏这次交游。可是在李白的诗集里,却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回顾当时情形...  相似文献   

19.
高适,本“沧州渤海人”,但据刘开扬《高适年谱》考证,他从二十一岁到四十六岁这二十五年间,除几次出游外,基本上是在宋州(天宝元年始改称睢阳郡,今河南商丘)度过的。他在宋州创作的诗歇,可以确指的共有六十九首。过去一般正史认为:高适“年五十,始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法不责众"之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法不责众"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法不责众"在适法(或执法)过程中不具有合法性,在立法过程中"法不责众"作为一种潜在的立法原则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