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但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读、毫无目的地读,而应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如何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呢?  相似文献   

2.
特级教师余映潮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材阅读,首次提出了"理读"的概念。他将"理读"解释为"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这是一种有效的教材阅读方式,也是"理读"的第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细致解剖文本,进而达到"理解式地读"的要求,也就是"理读"的第二种境界;最后,语文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还要具备理智辩证的眼光,客观地审视和处理语文教材,争取进入"理读"的第三种境界,即"理智式地读"。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  相似文献   

4.
单志斌 《成才之路》2010,(36):I0025-I002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并认为语文应重在"读"。最近我又读到了一篇有关语文"素读"的文章。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教师的先验先知或者未知或者是稚验嫩知,师生一起朴素地读课文,走进作者或才是文本的价值圈。  相似文献   

5.
一、落实学生为主体,使"读"到位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才能得到"读"的机会,使学生能实实在在的读,而不是走走过场。课前预习要有时间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层次要有时间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要有时间读。保证了"读"的时间,学生才能用心地去通读全文。  相似文献   

6.
目前,"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观点正引领着语文教学。不难理解,这些观点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可是,部分教师却片面地将"读"引入了课堂:大声读、小声读,女生读、男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通篇读、局部读;读的效果不问,只要课堂上有读,他们就认为这是规范的语文课。殊不知,读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在综合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读中积累","读出情,读出趣"。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因此,教学总是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读"总是被误解。教师更多的是在读的形式上变花样,诸如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像走马灯似的;或直白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什么感情。机械、重复、盲目的"读"充斥着课堂。屡屡失望之余,教师感叹:"‘读’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阅读教学必须多读,多读必须有效,有效必须指导,指导必须得法。本期我们聚焦"读"的指导,以期引发大家对如何指导好"读"的重视与研究,让学生的读真正达到穿越时空藩篱,与自然、历史、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吴榴玉 《考试周刊》2012,(48):47-47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易中天"品三国"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何谓"品"?"品"就是仔细地体会、玩味。何谓"品读"?有人说,品读就是创设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是这样理解品读的:品读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地读,有比较性地读,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品味性,它要求读出情味,读出意境,不但在读中理解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2.
1.1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足见其重要性。"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相似文献   

13.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相似文献   

14.
芦松林 《教师》2011,(8):98-99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也是语文学习的"牛鼻子"。廓清课本的地位与作用,尝试运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把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读,读到精处;练,练到实处,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系统、科学地练笔,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推进,是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读"与"写"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地促进"读"与"写"的提升一直是高考语文备考的重难点。语言表达与运用题,正是将"读"与"写"两者有机地结合来考察。这类题因其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果说每年的高考语文题是"稳中有变"的话,语言表达与运用题就最能体现这种"变"。  相似文献   

16.
张华元 《成才之路》2011,(24):85-86
"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7.
"读"与"写"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教材;课堂外,我们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经典。学生读了很多,然而,习作水平却未见得提高,他们在习作时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所表现出的无所适从,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三年级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应该怎样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和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在"以读导写、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发展学生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彩芳 《广西教育》2011,(16):44-45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一种基本方法,甚至是一种教学模式。然而,“以读为本”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19.
我是赞成提倡读经典的,而且主张对于经典要细读、精读、反复读,从容咏诵,悠游浸润,沉潜默会,意往神驰。但是,我不赞成停留在笼统地提出一个"读经典"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朗读指导中不但要敢于"放",更要巧妙地"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读出思考、读出情趣,获得真知。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