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2.
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确然性是晦暗不明的,既可以指作为思维活动主体的自我,也可以是一般思维活动,最终笛卡尔用自然主义方式将自我绝对的自我经验实体化了,这样就动摇了我思的确定性以及自我与上帝的关系。从而也招致了无穷的诘责和批判。康德批判笛卡尔将逻辑主体与实在主体、形式同一性与内容同性混为一谈,并指出对自身的意识还远远不是对自身的认识,随后,思维的明见性与自我超越性的事实、属于前反思的绝对主体我总和属于反恩层次的我在通过现象学运动的总体发展,在萨特那里也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李春林 《广西教育》2011,(17):46-46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写出的文章本应是有个性特色的。然而如今学生的习作内容空洞、感情虚伪、无病呻吟,形式上千篇一律,毫无生命活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是现代汉语常用介词之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本文从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对"与相关介词的替换关系、"对"的语用和篇章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总结和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并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6.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家喻户晓,而其作品中塑造的红娘也因为其不惜一切帮助崔张反抗礼教,追求爱情而广受赞誉。但是,红娘帮助崔张结合的真正动因是否单单是因为同情心和正义感,笔者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索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得出红娘帮助崔张这一行为除了有道德因素外,还有其对张生的朦胧爱情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作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卡斯特桥市长》在中国引发了很多研究者的评论,其中主人公亨察德的悲剧性格与命运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亨察德的人格进行诠释,揭示人格三重结构因素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及外在活动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9.
白发     
《白发》一文以“我”的白发为线索,把“我”、母亲、妻子、老者四人的白发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10.
谈“自主”     
什么叫自主?按照词典的解释,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自己承担后果.就是最一般意义的自主。什么是自己?自己就是“我”,就是那个思想或行动的主体.那个思想或行动的担当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活着的人似乎都是“自己”,都在自己做事、自己思考、自己对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透过小说中以作家父母为原型的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画,伍尔夫重新审视男、女两性,抒写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即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作者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式探索该小说中以作家本人为原型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理世界。分析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把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与和谐,实现了"自我"整合,两性关系最终走向了和谐。  相似文献   

12.
《论语》的“身”、“己”、“我”具有丰富的自我道德功能与意义.“身”是表现个人内在面貌的外在具体形体仪态,是传释和绽放个人生命道德意义的“身体符号”,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对象.“己”在管理自己个人的灵魂的同时,也令“身”通过一个有形可察的身体实践——“行”将个人无形的内在自我体现出来.“我”在自我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功能是实现主体自我身份认同.“身”、“己”、“我”的相互关系复杂,“己”可约“身”,“身”又可“塑”“己”,“身”、“己”互动成为一体,“我”则是对“身”、“己”实现自我管理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是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这部小说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殖民地白人女性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同时也折射出了殖民地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论"理论深入剖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心理世界。分析她作为一名白人女性,如何在殖民环境下形成了残缺"本我"的变异、病态"超我"的彷徨和迷失,并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4.
杨成军 《考试周刊》2012,(17):193-194
本文对班主任的“三我”教育进行探究,有利于班主任、学生及家长了解“三我”教育的重要情况内容及意义,促进学生学习及整体素质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吾丧我”涵盖工夫与本体两个层面,其含义是“唯丧我才能见道”,又是“见道后的自然解脱”。庄子“大木”的形象是丑的,但“大木”意象是美的,“大木”的本质是庄子对个体生死意义的独到领悟,又是一种超然而可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校招生》2007,(6):38-38
"饿"="我","滴"="的",出自《武林外传》佟掌柜之"名言",实为陕西话:"高烤官"也就是诸位考生了。特别提醒:"网言网语"虽大多未获官方认可,却也反映一方一隅的生活,我们在此加以链接,不为"推广",重在"交流"。方言旨在博一笑,千万不要在自己文中模仿,以免丢分哦。还有什么不明白下次call我,等着你来稿。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历来以平淡自然著称于世。笔者认为,陶渊明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表现了诗人个体本身的安宁及精神困境方面的超脱,表达出真我的特点。通过作品的“真”来表现“我”的存在,也正是“真”的敞显,使“我”为之一亮,焕发光采。  相似文献   

18.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性本恶。文本主要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追寻《蝇王》中的“恶”在人性中显露并占据上风的过程。孩子们在从对“野兽”进行探寻,到涂抹“面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从文明走向野蛮,最终丧失“超我”而几乎成为他们寻找的“野兽”——“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痒·养     
一种皮肤疾病,恶魔般叫人骇怕! “我”自记忆以来,便是一页页与皮肤病的奋战史:挠痒,就诊,服药,针灸;写母爱的伟大:忧心,守护,抚慰,尽一切办法治疗,熬中药、打探秘方、调整饮食、熬煮甜点,甚至念经祈祷,  相似文献   

20.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性本恶。文本主要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追寻《蝇王》中的"恶"在人性中显露并占据上风的过程。孩子们在从对"野兽"进行探寻,到涂抹"面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从文明走向野蛮,最终丧失"超我"而几乎成为他们寻找的"野兽"——"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