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项羽,我们自然会想起他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也会想起他自刎于乌江的英雄末路形象。对于他的胜败原因、功过评价,文人墨客历来有多种意见。在此摘要展读,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趣闻吧。第一种,以杜牧为代表,他有感于项羽兵败自刎之事,题诗书怀,在《题乌江亭》  相似文献   

2.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境),退至乌江自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别姬自刎前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四面楚歌中,英雄末路,无力回天,项羽至死都没有找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他失败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为“天意”。  相似文献   

3.
1880年11月20日,一名琉球人在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以抗议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这个人就是林世功。作为一个"小人物",林世功的自杀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他的挥剑自刎对清廷、琉球都没能产生些震动。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他人格魅力的尊敬,作为一个诗人或者说作为一个爱国的士大夫,他以死来表示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是值得每个人去纪念他的事迹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侯嬴自刎究竟是为什么?──与谯义三同志商榷河北张家口市第二职业中学张桂芬读了《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5期《且说侯嬴之死》一文(以下简称《且文》)深受启发。然而,《且文》把侯嬴的自刎,看作他为免受“延颈遭戮”之辱,不得已无可奈何的表现,就未免欠妥了...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敌人。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有万人难敌之勇,最后却乌江自刎,留下千古悲歌,那是他的狂妄害了他;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英勇无比,最后却大意失荆州,直落得个身首异处,那是他的高傲害了他;林彪指挥千军万马,战功赫赫,最后却葬身蒙古,做了他乡之鬼,那是他的贪欲害了他。在我们教师身上,也潜伏着几个最危险的“敌人”,它们披着“合理”的外衣,一有机会就干起破坏我们教育行为的坏事。这几个“敌人”,我把它们称为“六气”:霸气霸气就是霸道之气。此气一作,老子天下第一,一切唯我独尊。发作此气的老师,在…  相似文献   

6.
项羽在乌江边自刎令我感到深深地遗憾。然而他的坚毅、勇敢永远在我的心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项羽。面对万千敌军独立乌江,拔剑自刎。——题记秋天的夜晚格外寂静。我带着八百骑兵,顶着萧  相似文献   

7.
“乌江自刎”故事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各种有关“乌江自刎”的俗文学作品的考察,可以清楚地了解“乌江自刎”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对“乌江自刎”这一环节的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项羽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8.
说起项羽,我们自然会想起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也会想起他自刎于乌江的英雄末路形象。对于他的胜败原因,功过评价,文人墨客历来有多种意见。在此摘要谈谈,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趣闻吧。第一种,以杜牧为代表,他有感于项羽兵败自刎之事,题诗书怀,在《题乌江亭》诗中道出了卷土重来的主张: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事不期”,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包羞忍耻”,即能像韩信受胯下之辱那样,做到“败不馁”。更何况,你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相似文献   

9.
近日翻阅某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成长与心理》。在第三讲《选择的智慧》中,看到项羽“乌江自刎”的例子。教材写道,西楚霸王如果选择艄公相救,可能会东山再起与刘邦再分天下。但是,他这样做就丧失了独有的豪迈,也不会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更不会有“乌江自刎”这样的千古绝唱了。所以,他选择了放弃,放弃了生的苟且,选择了死的悲壮。  相似文献   

10.
沈阳 《考试周刊》2014,(49):30-30
项羽一生纵横天下,雷厉风行,最后被困垓下,拒渡乌江,自刎而死。在垓下之战的突围过程中,项羽在阴陵迷失了道路,向田父问路,结果田父欺骗了他,于是陷入大泽之中,以致被刘邦的士兵追上,最终惨败自刎。田父之所以欺骗项羽,根本原因还是项羽失去了民心。  相似文献   

11.
我钟爱的人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逢时,与君同终老。——题记我深深地欣赏一个男子,他英气俊朗,力拔山兮,哪怕他的生命只是以自刎而落下帷幕。我还是欣赏他,追随他,我和他之间的感情就像鱼和水不可分离,他是西楚霸王,他是我心中的英雄———项籍。霸王项羽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说,项羽是在安徽省和县的乌江自刎的。这是二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种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证据不足,难于成立。项羽自刎之地值得探讨。一《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之兵围之数重。”汉军四面...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项羽是否自刎于乌江?在今何处? 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利,自刎于乌江这段史实,《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而且文字基本一致。先看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有关记述。项羽在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被汉军包围,突围后逃至东城(安徽定远东南)。汉军紧逼不放,“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但是项羽认为这佯过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转与汉军拼杀后自刎。  相似文献   

14.
沙海艳 《语文天地》2012,(12):31-32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15.
冯其庸先生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笔者通过对地方志和相关材料的阅读,认为冯先生的观点尚值得商榷,并认为《史记》的记载没有问题,身死东城和乌江自刎不矛盾。“乌江自刎”故事的源流也并非是从元杂剧开始的,而是从敦煌变文开始就有“乌江自刎”的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08,(1):56-56
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救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原来项羽在江边自刎是跟屈原学的)  相似文献   

17.
《干将莫邪》是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古文自读课文。《教师用书》在“课文说明”中有这样一段引人注目的话:“课文主要是叙述故事,但也很注意通过细节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如课文除具体刻画“赤”报仇坚决,不惜自刎献头的刚烈行动外,还通过他的人头被煮时‘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一细节,突出他对楚王的刻骨仇恨。”仔细分析这段话,至少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本文是一篇叙事为主的文章;第二,文章主要刻画的是“赤”的报仇坚决,“赤”是本文的主要人物;第三,文章不但刻画了“赤”的报仇坚决外,还突出了他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相似文献   

18.
鼓励自己     
鼓励是一种信心。公元206年,项羽在垓下之战中惨败,恼怒之下拔剑自刎。只可惜了他“力拔山兮气盖世”。虽然当初别人也给了他鼓励,但是,他自己没有鼓励自己。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他给自己以鼓励,给自己以信心,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突围     
当傲世的才子再也扛不起沉重的流言,他是那样疲倦.得宠——流言——灭亡,中国文人命运的固定模式将再次上演。一个小小的“乌台诗案”让驰骋的大文豪仓皇落马,茫然失措。路,在何方?回首历史长河,曾有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样的茫然中徘徊过。名垂千古的项王也曾有过迷茫,但他最后还是作出了选择。在秦始皇的残酷统治下,他不再沉于暴政的压迫,更不醉于官吏的厚贿。他凭着豪迈的气概与称霸的壮志,傲视天下,驰骋沙场。纵使四面楚歌,他也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即便自刎于乌江,他也有“不肯过江东”的悲壮气节。此刻的项羽早已走出了命运的重围,展示…  相似文献   

20.
陈涛 《职教论坛》2003,(18):60-60
教育部规划五年制高职教材《实用语文》第一册《垓下之围》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该文中不以成败论英雄,抓住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展现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在讲授本文时,如何使学生对这位末路英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项羽的自刎如何去评说?是教师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文章留给读者的最大疑问是项羽为何放弃逃生机会选择自杀?“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作为军事家,他应该不会不明白。本文我们将围绕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便再来重新认识一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项羽是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