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与交感-肾上腺系统(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长青  谢敏豪 《体育学刊》2004,11(5):141-144
运动与交感-肾上腺系统的问题是运动生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交感-肾上腺系统参与了运动中几乎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是运动性应激(stress)和运动性应急(emergence)反应,特别是运动性应急反应中生理激活、生理资源配置及代谢改变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原因。交感-肾上腺系统对运动应激的反应有直接、快速、敏感和广泛等特点。运动对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激活与运动的强度、时间及运动模式等训练学因素有关,并且与运动者年龄、性别、适应水平等个体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运动员高原状态下的运动应激和心理应激应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3):23-24,49
通过对高原缺氧训练的运动应激、心理应激的多方面分析,揭示高原训练不仅受运动应激的影响而且受心理应激的影响,介绍了急性应激应对模式在高原心理训练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细胞在应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又称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SP),与细胞的许多病理、生理过程相关。过去的研究发现,HSP与运动关系密切,在机体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章综述了HSP的产生、表达、特点、作用、分布以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希望对运动训练中如何合理进行运动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激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应激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应激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应激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从应激与运动训练适应、运动训练原则、竞技心理训练等方面得出应激是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石,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一、应激概念的历史和发展关于应激,由于研究和应用目的不同,不同研究者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概括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种应激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种概念类型:1.应激属于有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这类研究途径将应激作为因变量或是反应。塞里早期的认识即是这样,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人的结果,特别注意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5.
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平  田野 《体育科学》2003,23(6):117-121
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生理学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以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的方法。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应以竞技运动需要为基础,根据专项特点,紧密结合训练计划并针对个人特点进行。在设计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计划时应对其有效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和等价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姜明 《体育科研》2003,24(5):49
运动员在高原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全方位的应激,尤其在高原缺氧状态下,应激表现会更明显。一方面,人体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承受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会产生强烈的双重应激反应,从而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这是人们刻意创造高原训练环境所要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高原训练不仅是对人的生理机能的考验,而且也是对人的意志能力的一种严峻考验,它要求运动员以最大意志力来对抗高原缺氧带来的烦闷、厌恶、头昏、恶心、气力不足、不愿运动等一系列应激反应。消极的应激常会对运动员的训练产生…  相似文献   

7.
帮助运动员支持1天进行2次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天2次的训练通常是美国橄榄球进行比赛季节早期身体条件训练和许多其他运动项目进行常年运动训练的一部分。额外的训练有助于加速身体条件训练,给力量训练和技能发展留出时间,还有助于在队友中发展同志合作精神。1天2次训练的特点是强调体质的适应性。在夏季训练时,运动员频繁地置身于附加的湿热环境应激下。我们专家组就1天2次训练中的高能量需要、有限的恢复时间和“制造伤口”的心理应激问题进行讨论,基于科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提出帮助运动员在1天2次的训练中获得最大的成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适应-疲劳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回顾、分析,并结合现代运动训练实践展开讨论,指出该理论主要从二元的角度揭示了机体在运动负荷下产生的不同效应,强调了不同运动负荷对机体产生的不同生理影响,是对传统应激理论的扩展与延伸,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中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对热应激大鼠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运动和热应激对大鼠白介素2(IL-2)等免疫指标的影响,对大鼠进行为期6周的中等强度负荷运动训练,并在运动末次施加热应激,测定大鼠外周血液白介素2(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果:(1)运动热应激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运动热应激组与热应激组相比,运动热应激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3)运动热应激与常温急性运动组相比。运动热应激组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1)长时间运动热应激时机体免疫机能受到损伤程度明显增加;(2)在常温下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适当提高机体的耐热性,降低免疫抑制和损伤。  相似文献   

10.
影响篮球关键罚球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技术、生理和心理等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相应的心理训练应包括:注意技能训练,表象训练,目标设置训练,唤醒与应激控制训练,以及认知技术和认知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对应激大鼠中枢和外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颜军  金其贯  顾晓明 《体育与科学》2001,22(1):58-60,64
摘要为了研究运动训练对大鼠应激后中枢和外周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训练,并在运动训练后期给予21天的冷刺激,测定大鼠下丘脑和血清中B~EP的含量。结果发现:①经过21天的冷应激后,大鼠产生显著的身心变化,下丘脑和血清G~EP的含量均显著升高,从而表明冷应激可使机体β-EP的合成和释放增多。参与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②经过8周的运动训练后,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β-EP含量显著下降;而对运动训练的大鼠施加冷刺激后,大鼠下丘脑和血清中β-EP含量显著低于应激组,以中等负荷运动训练组最为明显。从而表明运动训练可以减少内源性β-EP的释放,有效对抗大鼠机体对冷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维持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内分泌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颜军  陈爱国 《体育科学》2005,25(11):51-54,57
研究中等负荷运动训练对心理应激大鼠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影响。将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n=8)、心理应激组(n=8)、运动组(n=8)和运动心理应激组(n=8),实验后测定各大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心理应激导致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中等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抑制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运动心理应激组淋巴细胞凋亡与心理应激组比较显著下降,且其发生与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一致。提示:中等负荷运动训练可通过影响相关调控凋亡基因降低心理应激导致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中等负荷的运动训练通过降低心理应激的反应强度来降低大鼠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3.
过度训练症候群病理机理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过度训练症候群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概念、症状表现及病理机理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由此认为应激与应激耐受性之间的失衡可能是造成二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过度运动训练和负面生活事件刺激只是过度应激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为预防过度训练症候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磊 《体育世界》2009,(8):105-106
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是保证每个人身体健康,承受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训练、应付各种应激状况的重要前提,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病理过程,也是一种应激源。适度运动有利雩促进人体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过度运动则导致机体受损,尤其是心肌损伤。适宜的运动虽可使心肌产生可逆性缺血、缺氧现象,但不会对心肌造成损伤,这可能与心脏自身的防御系统有关。当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心脏的承受和防御能为,则会导致运动型心肌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沈帅 《体育科技》2014,35(4):95-96
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与生理学分析是运动训练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运动训练实施有效性的保障.文章从分析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的方法和运动训练生理监控的基本原则入手,全面探讨了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与生理学分析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运动训练和应激对大鼠HPA轴的影响,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电击组、60min运动训练组、急性心理应激组、慢性心理应激组、急性心理应激+运动组、慢性心理应激+运动组。进行10周游泳运动训练,同时分别施加急、慢性心理应激,然后检测大鼠下丘脑CRHmRNA。结果:1)心理应激可激活HPA轴,下丘脑CRH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2)与应激组相比,运动+应激组CRHmRNA增加不明显。结论: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应激源,会引起大鼠较强的心理反应,从而激活HPA轴;中等负荷运动可有效地降低心理应激,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及其防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员机体的训练负荷接近人体生理极限,训练中必然产生过度训练,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过度疲劳不同于过度训练,是由于过大的训练强度和过短的恢复时间合并其他训练和非训练应激造成的。综合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对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产生机制、表现和防治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正> 长期以来,在学校课余运动训练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为了应付区、县、市级举行的各种竞赛,许多学校往往选择一些运动基础较好,而缺乏系统训练及全面训练不够的学生进行短期集训,运动量和强度上升很快,或在平时的课余训练中一味追求大运动量。因而引起过度训练。一、过度训练的病理机制和发病原因一方面由于连续大运动训练造成机体长久性疲劳,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动作技能丧失和引起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失调;另一方面作用于机体的各种生理刺激物超过了一定限度,导致生理应激刺激变成病理刺激,在这种环境长期影响下可造成皮层下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病症。  相似文献   

19.
运动中疲劳与心理耗竭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蔡理  季浏 《体育学刊》2005,12(3):54-56
运动中的疲劳和心理耗竭是复杂的应激反应过程.运动疲劳的研究经历了由生理学取向向生理心理社会学取向的过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动机因素等.对认知-情意模式、训练压力反应模式等几种理论进行了描述,对运动与心理耗竭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中掌握合理的运动量,对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运动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利用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其他一些生化指标来测定运动量大小和科学地掌握训练是近年来国内外比较重视的研究动向之一。据我们初步观察认为运动后血清酶、特别是磷酸肌酸激酶的活性变化与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类型、受试者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等因素有关。一些学者认为,在急性运动应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