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的生态美育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主要缘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和生态美学发展的直接推动。20多年来,生态美育的内涵阐释、特点揭示、价值剖析、目的厘定及实施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同时该领域研究的广度、深度及方法等还有待深入。未来生态美育研究需要拓展研究的视野,深化研究的内容,改进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3.
学校美育的生态艺术化,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其后的生存实践中自行展开生态美育的基础。经由教师对经典艺术的绿色解读特别是各学科的生态艺术性教学,学生走出校门后,有了生态艺术化生活与实践的底蕴,可以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生态艺术化特别是天籁化培养,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可持续的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基于生态,促成天籁生态,使自身的本质规定与生态、自然、存在的终极目的同一,呈现出崇高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美学与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交叉应用与实践的学科,彼此间的互渗与融合生发于自然而然间。从实际应用方面看,美育与教育的结合中最容易见出实效;从引发兴趣与陶冶情操方面看,美育与艺术之间有天然关联;从学科的归属方面看,美育与美学最为密切或者说就是在同一学科结构之中。所以说美育与美学之间既存在学理上的渊源关系,又在互动互生中向前迈进、向外延展。如果说美学的学科发展可能产生多方面、多领域的影响,那么,美育则是一种走向应用而且最能见到实效的转化与推动。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美学发展之途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束缚中国美学实质性的发展的根本性局限在于从认识论框架出发,固守主客两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1990年代关于《巴黎手稿》尤其是"美的规律"的重新讨论,集中体现了以上思维模式对于美学研究的局限。而1990年代关于"实践美学"的争论,既提出了一些对中国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又存在对实践美学的某些误解,有些论点本身也存在争议。美学发展的突破途径在于走出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我们认为,蒋孔阳先生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学是近年国内美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热点。它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热潮背后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概念、范畴被混淆、滥用;对古典的阐释停留于浅层化的解读,甚至还有曲解;缺乏扎实的个案研究;缺少对哲学品位的追求。这些问题彼此交错,互相强化,造成生态美学研究的潜在危机。要保证生态美学的健康发展,须从基本理论、批判理论和应用问题三个方面展开科学而严谨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8.
9.
"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美学维度上,审美生态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它把生态存在当作"非技术性"对象,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方面,致力于从"非私利"立场思考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问题,以便有效地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包括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对自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盈而非以"创造"名义实行对外改造.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既是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美学认识,又是一种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育作为生态教育和美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开辟了"以美育人"的新境界,完成了传统美学教育的生态价值转向,表达了中国审美素养发展的当代诉求.开展生态美育,是建构正确的生态审美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现实困境,剖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生态美育...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前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结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指出了“运动中心”主义学校体育观的不足,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未末世纪学校体育的功能,指出要从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个性教育的高度去重新认识学校体育的本质,更加重视发挥运动的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学校体育的操作化目标。  相似文献   

13.
1前言20世纪行将过去,新的千年就要来临,据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ZI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Kn。wledgeB。sedE。。n。my或Kn。wledgeE。。n。my)的时代。面对已见端倪、且在ZI世纪必将更加汹涌的"知识经济"大潮,担负着传播和分配知识职能的学校教育必定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社会关联度更高的姿态参与到经济形态的变革中去,而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又该如何应对?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是否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针对这样的问题,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趋势上,对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专业化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教师是伦理先知和楷模先知的统一;教师的教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在建构人类的灵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创新知识和形成新人;教育过程是主体间指导学习和主动、平等交往的过程。教师的性质、任务和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教育的性质、任务、目标和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新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现有高师毕业生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自身根本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导致其毕业分配的社会市场发生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既要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又要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状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高师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提高对师范生的能力预期,自觉优化培养目标,在适应中引导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构建和实施“协作互励模式”,优化办学环境,提高办学整体竞争力是高师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从人的行为发展特点阐述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创新及创新教育的内涵,以及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正确摆正师生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运动员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运动员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本文论述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