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认为,由于在中国传统奴性文化和封建专制政体长期的奴役和压制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已被扭曲,因此形成了不少国民性的缺陷——即国民的“劣根性”,如果不先行对此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就很难完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于是就把“改革国民性”作为“立人”的手段,一生孜孜不倦地予以澄清和批判。该文试图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探索,以期重新诠释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鲁迅思想研究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其各种著述特别是杂文和小说创作中,这一思想贯穿始终.在考察这一思想的成因并探究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国民劣根性的病灶.鲁迅先生终生怀抱忧患意识和沉重担当,支撑起最伟大深沉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5.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6.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柏杨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的确立和发展,是跟他寻求拯救祖国危亡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是跟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分不开的,也是促使他从事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因。鲁迅逝世不到二十天,许寿裳就指出,在弘文学院时,鲁迅常常跟他讨论三个相联的国民性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早期提出的关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过去论述鲁迅思想发展的文章中,还很少有人作深入的探讨,至十年内乱期间,更是避而不谈,仿佛谈了,就会贬低鲁迅的思想似的。打倒“四人帮”后,学术界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情况已有所改变。近年来,对此问题更掀起了研讨的热潮,作出了一些新的评价;尽管见解仍有分歧,但通过互相启发,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据许寿裳的回忆,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曾提出三个相关的问题,经常和他讨论: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最理想的人性”,也可以说是鲁迅所企求的“精神文明”,而这“精神文明”:又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重要的内容和最鲜明的特色。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人民,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他的思想具有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鲁迅不大从事抽象理论的思辨探索,他无意建筑自己理论体系的高楼大厦。他同时是革命家、文学家,他运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方式,为革命事业服务。他的思想,体现在他一生所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和大量的杂文之中。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贡献。本文通过对鲁迅所处的时代现实、“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涵等内容的分析,认为“国民性改造”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且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思考和探索中国文明现代转型的重要作家,早在留日时期的文明论的中心概念便是"立人".这不仅是异国体验,也是中国文明和文化现代转型的落脚点,是探索和思考中国国民性和人性的出发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和清醒的个人思考促使鲁迅立人思想有所变化,由期望"天才"而转向对现代"民众"的出现和培养.  相似文献   

14.
鲁迅葬仪上“民族魂“的挽旗,是对鲁迅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历史性肯定.鲁迅改造国民性(民族性)思想,包括从“检讨过去“出发针砭国民性的弱点,发掘形成这些弱点的历史根源,从“追求将来“着眼重铸民族灵魂以形成“理想的人性“等丰富内涵.鲁迅作为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其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因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不能作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而应该紧密地结合鲁迅的文学实践活动,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具体探讨.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针砭国民性的国手,重铸民族精神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5.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前期思想中改造国民性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是鲁迅研究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只是到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才逐步得到了重视。确实,回避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是无法正确评价前期鲁迅的战斗业绩的。如果我们把改变国民精神理解为改造国民性的同义语的话,那末,鲁迅走上文学的战斗道路。正是这个主张  相似文献   

17.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民性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比较复杂的问题。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探索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途径,贯穿于鲁迅的一生而且也成为他的文学创作的重要意旨。研究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研究国民性问题与鲁迅文学创作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个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十分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却成为人们难以置足的“禁区”。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史实:由鲁迅作品开拓并深刻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曾渗透于众多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成了二十年代、三十年较风行的主题。将鲁迅这种思想继承得忠实而富有独创性、系统性的是老舍。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作为主题体系,暴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教导国民”、“改善社会”,以期国民精神振兴、民族解放,这是老舍小说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想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