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巅峰时期的又一力作,悲剧艺术展现了被毁灭的美,具有长久而强烈的情感渲染力,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本文以独特的悲剧审美视角,重点解析了《老人与海》这部巨著中所蕴含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3.
<正>悲剧之所以叫做悲剧,就是因其对美的毁灭,就是指主体受到苦难、毁灭后所迸发的一种意志。悲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避免和不幸,这也正是吸引人的地方。在《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正是《孔雀东南飞》的成功之处。文章讲述的是这对年轻、纯洁、善良的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故事。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孔雀东南飞》的内容都是典型的悲剧,且体现出了悲剧的美感,以此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被永远的流传。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幽径悲剧》写的是北大燕园内,作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这是一篇描写细腻、抒情动人的优美散。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相似文献   

5.
人常说,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美。其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毁灭的过程必然形成或凄苦、或辛酸、或悲壮的悲剧美,容易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激人奋发,充分显示出悲剧所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作用。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具有悲剧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我以这些悲剧作品谈谈其美感作用,推进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孤独者形象,为了摆脱孤独,他不断地寻求同类。从关学角度讲,甄宝玉则是为了证明同类之不存而被创造出来的人物。贾宝玉是追求理想招致毁灭的悲剧主角,而甄宝玉则是证明悲剧成立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知己之爱,也是叛逆者之爱。这种爱情损害了家世利益,不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而被拆散,形成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虽说"终成眷属",但由于宝玉的出家,亦成悲剧。这两处悲剧都是封建末世时由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两者是时代的悲剧,其悲剧性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范畴讲,悲剧是以美的事物被毁灭来显示对象的美,同时,也以对丑的本质的揭露来表现目的美,它通过这种感性的震撼,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从感性的震撼上升到理性的思索,从而引起人们悲愤激昂等美感和崇高感,鼓舞人们去为美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解读《老人与海》的悲剧美与崇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英勇奋战的失败者。他在大海上与厄运顽强搏斗,最后的战利品却是一副残剩的鱼骨,这种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将悲剧色彩推向高潮。悲剧艺术,实际上就是拿被毁灭的美给人看,美的规律就此产生,因而其感染力是强烈的、长久的。然而,圣地亚哥的自信、勇气、力量和尊严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崇高美由此产生。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倒,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必然的胜利。《老人与海》特殊审美魅力就在于由悲剧美超越到了崇高美。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出现经济增长与企业利润下滑相伴随的现象,这被有些学者称为“悲惨式”经济增长。我国出现“悲惨式”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产业陷入衰退、经济粗放增长、企业缺乏核心能力等等。结束“悲惨式”增长有赖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于悲剧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作品的结局处理上。而应全方位把握。《桃花扇》全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氛围,作品从景象层面——情节层面——意味层面,层层深入地呈现悲剧内涵,充分展示作者的悲情,同时也证明了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14.
赵霄的长篇小说《谷弘胭》通过描写谷弘胭对生命意识的参悟和对生的自殇式超越,以及几个小人物无法摆脱这种自殇式超越的坎坷人生来拷问人的生存状态,解读人的死亡意识,探寻人的生命意义;并试图采取一种理想的另类方式——爱——来消解人对生的疑问。整部小说给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另类解答,同时展出了人类生命意识中那种玄远的、深沉的、具有悲剧性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集中使用"漂(飘)泊"这一词的诗人,在其"漂泊西南"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大量表现"漂泊感"的词语与意象。在这些"漂泊诗"中,杜甫赋予了它们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表达了诗人报国无望的哀伤,浓厚的思乡情结,疾病缠身的痛楚等多重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6.
周朴园是四幕话剧《雷雨》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核心"人物。他存活于剧本中,是封建大家庭的罪魁祸首,还是旧情难忘的痴心汉,他对情感的流露是虚伪还是真实,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周朴园的内心情感,挖掘他痛苦的人生选择和隐藏真实而挣扎的无奈情愫,揭示他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的名作<儿子与情人>描写了由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给普通家庭所造成的悲剧.夫妻关系由爱生恨,妻子把对丈夫的失望,转向儿子寻求精神寄托;儿子成为母亲的精神支柱,过分的母爱阻碍了儿子的健康成长,威廉就这样成为了这一畸形关系的牺牲品,一生充满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几部代表性的小说及其成长经历的分析,论证了其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及其悲剧性格的成因。本文作者认为,海明威的悲剧性格是来自其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并为其悲剧人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而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在与“硬汉子”精神的交织综合作用下反过来又导致了海明威悲剧人格的形成。最后,通过重新审视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与悲剧人格,我们不仅能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其人其事,也加深了对其作品内涵的探幽与解构。  相似文献   

19.
作为"自白派"诗人的代表之一,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出版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老爹》可以说是她的的代表作。书中试图对普拉斯的生活经历进行研究并以此分析《老爹》这首诗中叙述者与其父亲的悲剧关系以及这种悲剧关系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是作家特定时代心灵的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月亮在《前赤壁赋》中的用法:以月造境,以月喻理;探究了这两种用法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含义:“儒道互补”的理性精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天人合一”的字宙观念;“恒常”与“变易”的辨证思维。从而为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