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珺 《文化学刊》2013,(2):182-188
“好人”与“贤人”好人,古谓“贤人”,誉称品德高尚的人,亦即行事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和规范者。《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亦即孔夫子所云,“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古来还把好人喻为“美人”,以此比喻品行端正、善良的人,如《诗·魏风·葛屦》:“要之檬之,好人服之。”  相似文献   

2.
路新生在《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发表的《“尊德性”还是“道问学”?》撰文指出:对于朱熹一派“锱铢必较”的考据学风,阳明有“玩物丧志”之讥。对于“纯知识”,中国传统文人的“玩物丧志”的批评貌似振振有辞,实亦不经推敲。“玩物”何必一定“丧志”而不能“养志”?以“纯知识”的考据而言,  相似文献   

3.
“三分法”,又称三点论,“一分为三”。这里的“三”,指统一物之对立面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存在,即中间状态,中间环节,过渡阶段。黑尔格曾说过:“中介的环节……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每一概念中都可以找到。”(《逻辑学》上卷,第110页)。恩格斯也深刻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中介连接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论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读《论语集注》、《洙泗考信录》后武树臣《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长期以来,学...  相似文献   

5.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指唐代吴道子,二李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张彦远所谓“山水之变”,乃指中国画由人物为主向山水为主之“变”,而此时之山水,系指着色山水,亦即青绿金碧山水,而非水墨山水。所以,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亦说到此点:“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称“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亏墨彩”恨无墨”都是指非水墨山水画。  相似文献   

6.
说“馂”     
我们先看一段《左传·庄公六年》中的文字: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其中“不食吾馀”,杜预注:“言自害其甥,必为人所贱。”孔...  相似文献   

7.
《东京梦华录》卷二三札记伊永文《东角楼街巷》(卷之二)《贩鹰鹘客》无名氏《爱日斋丛钞》卷三转录了梅尧臣为一幅《白鹘图》所作的诗,诗描写了“白鹘”双眼射空,翅排霜刀的勇猛雄姿,使观者感到鹰鹘的神奇。正所谓“世为奇俊玩不足”是有道理的。当然,这与画家之功...  相似文献   

8.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10.
燎祭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燎祭又称作燔燎、燔柴、郊柴、柴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祭天仪式,属于自然崇拜范畴。所祭神灵除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外,主要是“昊天上帝”。《说文》;“柴,焚燎以祭天神。”《尔雅·释天》云:“祭天曰燔柴。”《周礼·春官》:“以禋祀祀吴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雚风)师、雨师。”《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孔颖达疏解:“燔柴于泰坛者,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以天之高,故燔柴于坛”,“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由此可见,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古人希冀借助升腾的烟、气、味来取悦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农畜丰产。  相似文献   

11.
中华饮食文化之发达,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民族的特点、地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艾珺 《文化学刊》2012,(6):187-188,194
牛耳毛钱狎主盟,萸山珍本出书城。酿花扫叶皆清课,坐拥寒毡对短檠。诗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二五七《席鉴玉照》。本文所及这方"学然后知不足"藏书铭印,见于席鉴的藏书。明末清初的常熟席家是著名藏书、刻书世家,中国历史上刻印古今书籍逾两千余部的著名出版机构扫叶山房即出自席家。席鉴,别号茱萸山人,席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藏书纪事诗》记述说:黄延鉴《爱日精庐藏书志序》:“汲古毛氏、述古钱氏,两家陵替,吾邑藏书之风寝微.然亦未尝绝也。以余所闻,玉照席氏、庆曾孙氏、虞岩鱼氏,皆斤斤雪钞露校。衍其一脉。惟多留心于说部小集,以一二零编自喜,而于经史转略。”《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顾抱冲案头有影宋本《东家杂记》,末有茱萸山人席鉴跋云:‘毛省庵先辈影写本,余于丙申仲夏得之汲古阁中。”’《天禄琳琅》:“《离骚草木疏》,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货殖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为品评《史记》者视为足以奠定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近现代论者,多认为《货殖列传》可作为一篇“经济史概论读”(周容语),谓其功“开《汉书》以下《食货志》之先河”(杨启高语)。其实,《货殖列传》亦开《汉书》以下《地理志》之先河,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篇“文化地理学概论”来读,盖其所写地理,不仅如潘吟阁先生所说,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各地有各地的环境”,而更在于形而上地思考了地理与人文的相互生发及其沿革关系,其  相似文献   

14.
三、早期儒家学派 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开创了大规模私人讲学,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也仅是其中的一家,当时并未显露出它在学术上、政治上占有什么特殊地位。儒家学派在传授过程中,也没能保持内部的完全一致。据《韩非子·显学》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个流派,“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他们有的也撰述著作。在《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中就记有《子思子》、《曾子》、《漆雕子》、《孙卿子》(即是《荀子》)等书。这些著作当时并未被视为经典,有的甚至不久就失传了。又据《荀子·非十二子》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实属一家,只是时间上先后相继。另外,从文献记载看,韩非所说“儒分为八”也并不准确。实际上,孔子死后,子张、子游、子夏、有子、曾子等在儒学中都比较有影响,以后的子思也有著作。至战国中后期,由于孟子、荀子的论辩,使得儒家在孔子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谈到养生,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养生。养生应是在生态平衡中进行的,养生的最高境界,乃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和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在“天人相应”之中的养护生存,在大自然的润泽中顺时延年。如今当我们仰视古人,发现古人看待健康养生的眼光的确十分高远,他们是把人放在天地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的,认为人的一切行为要与大自然统一起来,融汇起来,和谐相应起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老子》中也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相似文献   

16.
“思无邪”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曾有一个总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标准,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讼不已的论题,以至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张戒《岁寒堂诗话》)。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  相似文献   

17.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18.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美学思想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首先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人的情调、风度,即体现了六朝风流气度。《宋书·隐逸》载,“衡阳王义季镇京口”,“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戴)顒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顒服其野服,不改常度。”谈宴终日,“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太祖闻其好乐,赠正声伎一部。音乐成为六朝时尚和名士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9.
《论语》“五十以学易”章新证廖名春《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章后人训解多歧,近代以来,疑古风炽,争论更趋激烈。“五十以学易”章的争论有二:一是所谓“鲁读”问题,二是对于章旨的理解。所谓“鲁读”问题,根于唐人唐...  相似文献   

20.
张金梅 《文化学刊》2011,(5):162-166
以《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为例,董仲舒和何休为代表的今文家在《春秋》分散于各年的史实记载和对《公羊传》“大一统”义理发挥中概括、提炼出了“通三统”、“以《春秋》当新王”和“王鲁,绌夏,亲周,故宋”之说。其层进式的推衍和发挥虽有自作文章之嫌,且屡遭后世学者所诟病,却具有较为严密的思辨性,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