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扫帚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出现,比杜康发明了扫帚的传说要早得多。甲骨文中已有“帚”字,但却用作妇女的“妇”,这是词义相同相通的情况下文字被借用的现象,反映了妇女与扫帚的密切关系。古代扫帚的的用途很多,由此形成了很多的礼俗和俗信。  相似文献   

2.
礼俗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进行全面综合论述的文章。通过对"礼的种类"、"礼的起源"、"礼之实"、"礼与仪"、"礼与俗"等题目,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实质进行考察和探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礼是以仁义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是调剂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形式。它所具有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形式的社会规范所不能替代的。当前,报上登载某些地区或学校的青年学生为立志而举办"成年"礼仪。这就给社会提出一个课题:如何使传统的礼仪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新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迪 《文化学刊》2022,(12):167-170
21世纪以来,随着礼俗研究热潮的兴起及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礼俗词语研究也渐渐被学术界关注,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本文从礼仪习俗词语研究、汉语与其他语言礼俗词语对比研究等方面梳理总结了新世纪以来礼俗词语研究现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等层面对礼俗词语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未来礼俗词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婚姻礼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被传承与遗忘。从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婚姻习俗等方面来探讨畲族的婚姻礼俗,不仅可以揭示出该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广林 《文化学刊》2010,(1):135-139
中国源远流长的崇龙礼俗最早起源于东北西辽河一带的红山文化时期。龙最初的形象特征是兽首蛇躯,周身蜷曲。约在红山时代晚期,源于红山文化的崇龙礼俗,开始流行到黄河流域和江淮之间。三代以后,崇龙礼俗遂凝结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并在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地起到重要的规定性影响。从红山文化时期开始,中经史前的龙山时代,复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4000年间,龙的形体特征始终保持着红山文化以来的兽首蛇躯蜷体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殡葬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德治”的潜移默化,也需要“法治”的警醒约束。殡葬改革需通过仪式的民俗变革以反作用于法规的国家意志,形成对社会心理的有序反作用和对民众精神世界的有效催化。仪式是现代殡葬礼俗的显性形态,该文基于现代殡葬仪式的一般形式,分析了现代殡葬仪式的两难处境,论证了现代殡葬仪式的3种心理效力。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袒露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礼俗.蛮荒时代赤身裸体是正常现象.文明时代虽然在通常情况下礼俗禁止袒露肉体,但在有些场合下袒露肉体却为礼俗所允许,甚至是礼俗的要求.秦汉以来,人们都把"悬肉为林,使男女倮"视为殷纣王荒淫的表现,本文指出这在当时是礼俗允许的,符合时人的道德规范,归罪于殷纣的荒淫是对殷纣的冤枉.袒露礼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古代历史及人物,对现代思想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晓歌 《文化学刊》2009,(3):136-139
《金翼》是一部浩瀚于世的文化人类学巨著,它展示给世人的中国乡土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通过对《金翼》中丧葬礼俗所体现的人生情结和人类观念意识进行社会学考察,并透过文化人类学中的习俗关切,进一步揭示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和人类观念被习俗化的演革过程。  相似文献   

9.
饮酒与健康     
李丽 《生态文化》2009,(1):52-55
酒的成分及对健康的影响 酒是粮食或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含乙醇饮料,是谷物或水果酿造之精华。乙醇在酒液中的含量除啤酒外,都用容量百分率%(V/V)表示,称为酒精度(简称酒度)。规定在酒温度为20度时,每100毫升酒液中含乙醇1毫升即1%(V/V)为酒精度1度。乙醇是酒精的学名。因为它的化学分子式中含有羟基,所以叫做乙醇,比重0.7893(20/4°),  相似文献   

10.
岑大利 《文化学刊》2010,(4):154-156
清代官箴书,是清代训诫官员的书,它集历代官宦从政经验和为官之道之大成。较前代的官箴书相比,清代的官箴书更面向基层政府的官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清代官箴书中的社会史资料十分丰富,学术价值很高,其中关于救灾与赈恤、各地民俗与社会问题、官员生活、交际往来和子女教育、社会治安与乡民教育的资料,对研究社会史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金梦婷  杜鹃 《文化学刊》2015,(3):164-166
青少年饮酒为不健康行为是全球共识。基于相关部门和学者的研究,我国青少年饮酒行为存在普遍化、低龄化、女性化和饮酒地点日常化的趋势。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青少年的饮酒行为及其禁而不止的原因。据此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青少年禁酒面临瓶颈,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12.
金华酒与陆游有不解之缘。陆游不仅喜欢写诗,更喜爱饮酒。陆游的诗歌中,酒的高频率出现,足以说明宋代酒文化的繁荣及陆游对酒的喜爱之情。陆游爱饮酒,酒文化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该文从陆游的饮酒诗,挖掘金华酒文化对百姓生活的影响,通过陆游对石洞酒的高度评价,挖掘金华酒品质一流的秘诀,以及拓宽金华酒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考据学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学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考据学高峰.第三期为清晚期,主要包括道光、咸丰、同治诸朝和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之前.此期的特点是经今文学重新兴起,倾向于经古文学的正统考据学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其绝对地位亦受到冲击,但还只限于量的变化,而并不是质的衰落.第四期为清末,即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甲骨卜辞和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新资料的发现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研究(如孙诒让),使清代考据学走上了新的阶段,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第三期的评价和第四期的划分,尤为本文新见.关于派别的划分,作者认为关于清初期浙东、浙西两派的划分无异义;分歧主要表现在中期,作者认为传统吴派、皖派、浙东学派的分法,适用于考据学,而扬州学派的划分颇多混乱,在考据学上尤其难以成立.根据本文提出的构成学派的三个条件来看,扬州学术实为皖派戴学之流衍,并没有多少创新,根本构不成一个独立的学派,特别是从考据学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所以,当如刘师培在皖派戴学之后附论扬州学术为妥.  相似文献   

14.
盛京在作为清王朝陪都时期,政治崇高地位并没有随着清统治者的入关而消失,与此相应形成的独有的特殊文化现象,从古至今被人们所关注。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陪都教育的建立、独特的宗教及宫阙典籍的“双套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北京审美文化是一种满汉交融、古今结合、中西合璧、京都文化与地方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文化形态。作为孕育于帝都的北京审美文化形态极大地受到满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审美趣味的影响,皇权意识对艺术个性的束缚也是难以避免的。在集传统审美文化之大成的北京审美文化形态中,审美文化的创新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清代北京审美文化以其主流地位而产生强大的辐射力,渗透到对地方审美文化形态的影响之中。  相似文献   

16.
岭南自古被称为“南蛮之地”,湿热的气候条件与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致使该地区在清代成为疫病的高发区。清代疫病对岭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西方医学知识、医疗文化在岭南的传入和传播,疫病类著作与治疫大医的不断涌现,岭南“民间瘴文学”逐步发展,岭南民间风俗的改变等。清代岭南人民面对疫病的宝贵探索,为后世抗击疫情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代初中期西学影响经学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西学对于清代初中期经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自晚清迄今,一直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历史问题。西学是否影响经学?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层面以及达到了何种程度,这些问题皆成为了该专题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伴随着研究视域和方法的不断创新,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即尝试着对近百年来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对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进行概括并就其中主要研究成果做出述评。  相似文献   

18.
汉学是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占据清代特别是清前中期学术的主导地位.在对清代汉学的研究中,有关不同流派的划分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始终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汉学家本身已然注意到其学派内部学人之间风格特色的不同,一些总结性的学术著述也反映出地域、师承以及学风的差异.本文沿流溯源,从学术史的视角出发,对学术界有关汉学流派划分的诸家观点及其研究状况作历史的考察和脉络的疏理,并进行初步的评析,以期对清代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连晨希 《文化学刊》2023,(1):223-226
祭祀礼仪作为“五礼”之首,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价值。祭祀活动就是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来表达祭祀者的诉求。在清代,采用的是满洲祭礼和汉族祭礼并行的模式,满洲祭礼的全族性与平等性,无法像汉族祭礼那样彰显皇权至尊。清代满洲祭礼发源于满洲民俗与宗教信仰,在入关之后,清代帝王在保存满洲民俗和宗教特色的基础上,对祭礼进行了改造,在皇太极于崇德元年(1636)称帝后,开始出现分流,部分祭礼向汉制靠拢。文章主要通过对满洲祭礼入关前后的缘起、收缩及流变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丰富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祁志浩 《文化学刊》2011,(1):119-123
有清一代,在"内地化"进程的推动下,云南府的慈善组织呈现出正常化、多样化和有序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慈善组织体系且以"生息"的方式保障慈善组织的稳固。清代云南府的慈善事业是整个云南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不仅在滇中地区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