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由反手过渡转正手进攻时总感觉自己的板形调整有问题,拉出去的球没有劲,很容易被对方防守,又不能形成连续进攻。所以一打起比赛来,看到机会球也总犹豫”  相似文献   

2.
波尔与横握球拍运动员比赛的技战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波尔2004~2006年世界重大比赛的技术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波尔发球抢攻得分率高,发球以下旋、侧下旋、逆侧下旋为主,但下旋发球有所减少、侧下旋发球有所增加;其战术以正手发逆侧下短球至对方正手、中路,结合发强烈逆侧下长球至两角后抢攻和正手发侧下旋长、短落点的球后侧身抢冲战术为主。2)波尔接发球抢攻段得分率为三优,接抢段的技战术运用和得分能力较好,接发球使用正手较多,战术以快搓加转近网短球为主,结合搓两角长球或撇侧下旋球至对方正手大角战术为主,然后反拉或摆短伺机拉冲。3)波尔正手位的短球相对较弱,但接球后(第4板)的攻防转换处理较好,无论从使用率,还是得分率,波尔的相持段都占据优势。4)波尔正手进攻以前冲、加转弧圈和近台快拉为主,落点多在对方的反手位,但使用比例逐年下降;侧身以前冲弧圈为主,落点多在对方的反手位,而加转弧圈的落点大多在对方的正手位,侧身进攻技术呈波浪式起伏;反手快带弧圈的使用率有所上升。5)波尔对横拍选手以拉两角伺机前冲或扣杀战术使用率和得分率呈波浪式起伏,2006年得分率高达70%,搓长短结合拉攻战术的使用率2006年突增到17%,得分率高达63%。  相似文献   

3.
《网球天地》2011,(2):100-101
发球时能够将球控制在对方正手侧或反手侧,是对发球技术最基本的要求。但实际上,包括中级水平的练习者在内,很多人都在苦恼——为什么我的发球总会落到对方的正手侧呢?  相似文献   

4.
图1-10中,王楠发不转长球的动作,与发下旋球的动作很相似。由图13-14中王楠的站位可以看出,她认为对方(柳絮飞)回球将到自己的反手位。尽管对方突然接发球抢拉斜线至王楠的正手位,有些出乎王楠意料,但得益于图13中绝佳的还原姿势,王楠仍然能够由准备反手的姿势,迅速地转换为正手攻球的引拍,变化之快,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5.
话说多球4     
《乒乓世界》2013,(4):114-115
乒乓球技术里,有一项是完全可以自己练的,那就是发球。正手奔球、反手快长球、急下旋发球、正反手侧上下旋、正手转不转发球:低抛、半高抛、高抛发球(均可正反手发)、下蹲式发球等等,现在又有了逆旋转发球,种类繁多。一个人发球的优劣取决于速度、旋转和落点,但绝大多数球友往往偏重于关注自己发的转不转。笔者的建议是:先得练把球发快、发长,进而再谈发转和落点。成年人学发球,要能把球发得又快又转是最先要掌握的。我们文章的主题谈的是多球,而用多球来练习发球是公认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一、正确的发球技术动作(一)正手发高远球正手发后场高远球是用正手握拍法,以正拍面挥拍将球击得又高又远,球飞行到对方的端线上空后改变方向、垂直下落至端线(底线)附近的一种发球。由于将球发至对方端线,可有效地调动对方并削弱其进攻的威力,在单打中这种发球被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7.
1 房胤池使用心得: 1.正手摆短时,大臂不要离身体太远,否则很难控制力量。击球可选择来球的上升期,因为此时来球的旋转偏弱,不易吃转。在触球瞬间注意身体的停顿,以借力为主。2.若摆短质量不高,为了避免被对方上手抢攻后形成连续,可使用快带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摆短后要迅速还原,为快带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乒乓世界》2007,(10):98-99
女子单打决赛,郭跃对阵李晓霞。李晓霞身材高大,技术全面,尤其是反手技术比较突出。郭跃发对方正手位不转短球(图1—5),李晓霞摆短对方中路。郭跃看到来球较短,并不急于用正手进攻,而是移动到中间位置用反手进攻。郭跃的反手进攻很突然,她观察到李晓霞的站位靠近球台中间位置,于是她在击球的瞬间突然将手腕外撇,挑打了一板直线(图8—12),压住了对方反手位空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孔令辉接反手位短球,多用正手接,比如正手拉弧圈,正手搓,撇等,有时也会用反手来搓长、摆短控制对方。搓球的方法是在推挡的基础上,利用前臂和肘的弯曲与伸展力量,在手腕与球接触的瞬间,利用球拍的角度加以摩擦,以达到控制落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规则问答     
《网球》2010,(1):103-103
死球还是活球? 机会终于来了,我死死地盯着球,一个火箭正手,球径直冲向对方的场地。当我在心里暗暗窃喜以为这分非我莫属的时候,我的“火箭球”砸在了“守候”在对方场地上的一个球。这一下“火箭球”蹦得老高,数秒后对方把它当做高压球暴扣下来,我脑子突然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1.
上次我们的标题是“从正手近网短球开始”,先短后长,就实战意义而言, 有些先易后难的意思——考虑到业余爱好者的客观情况,直板发短球更容易发好,随后的衔接抢攻也相对简单。可是, 从训练规律而言,铁定是先长后短,只有长球发得快发得转了,再逐步过渡到练习发短球,短球才能发得短、发得转、发得低。要是没有一定的基础,一上来就想依赖发短球,恐怕发出的个个都是送到对方手上的机会球,更别说抢攻了。  相似文献   

12.
球迷俱乐部     
乒乓小词典 正手晃搓 侧身位用正手(以右手为例)以搓左侧旋的方法,接左方台内 短球,至对方反手底线长球的技术。 由于在运用这项技术时,运动员常伴有身体由右向左的转晃动 作,以谜惑对方对球线路的正确判断,故在实战中,人们为了区别 正常的搓接技术,而形象地把它称之为“晃搓”。此项技术常被运动 员用在接发球中,特别是接短球时。它具有隐蔽性强,击球线路外 撇,产生大角度球,不易使对方上手发力抢攻的特点。动作方法是, 在上升期,击触球的右后中部,向左侧下部摩擦。使运行中的球带 有左侧下旋。在整个击球过程中,板面基本…  相似文献   

13.
女子单打决赛,郭跃对阵李晓霞。李晓霞身材高大,技术全面,尤其是反手技术比较突出。郭跃发对方正手位不转短球(图1—5),李晓霞摆短对方中路。郭跃看到来球较短,并不急于用正手进攻,而是移动到中间位置用反手进攻。郭跃的反手进攻很突然,她观察到李晓霞的站位靠近球台中间位置,于是她在击球的瞬间突然将手腕外撇,挑打了一板直线(图8—12),压住了对方反手位空当。李晓霞接发球后,虽然做好了防守准备,但是她无法判断对方进攻的线路,面对郭跃巧妙的进攻,李晓霞失去了身体重心,仓促地用反  相似文献   

14.
以速度和旋转为特长的马林。在第46届世乒赛中却采用了后发制人的战术。先让对方上手.防住对方后再找机会正手发力进攻。马林的防守主要以近台为主。根据对方的来球。运用推挡、挤下旋、发力推等方法牵制对方。为正手发力拉冲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13,(12):98-100
问:“我在实战中正手没有反手稳定,而且经常被对方打退台,不知如何能更主动一些?” 技术解析:李先生的反手推挡和搓球等基本动作确实比他的正手攻球更加稳定,这主要是由于他在握板时食指吃力比较多,这样有利于提高反手技术的稳定性,但对正手来说就容易使击球变僵硬。  相似文献   

16.
发球——第三板——第五板的抢攻克莱帕尔擅长一套反手发球和正手侧身发左侧下旋与不转转的直线短球。他发球抢攻偏重于在第三板牵制对方,调动对方,袭空挡,打漏洞,然后在第五板以正手“强弧”抢冲得分。因此,他的“发抢”命中率高、意识强,是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的一个绝招。  相似文献   

17.
1费德勒是正手侧旋球打法的典范大家在观看今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电视转播时,也许见到过这样的镜头,当球大角度地弹出场外,费德勒奔跑追到位后,将球从网柱外侧以低于球网的轨迹回到对方场内,此球为有效击球。费德勒的这种击球可以成为正手侧旋球的样本,相信大家通过练习也可以掌握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18.
Inside-out     
《网球》2013,(5):18
Inside-out是指从界内位置打出的趋势路线超出边线或者边线延长线的球,可以分为正手inside-out和反手inside-out两种。正手inside-out指在占先区(以右手持拍选手为例)用正手打出斜线落在对方占先区的球。作为底线型打法的代表人物,伦德尔把底线击球从一项防守技术发展成为直接得分的进攻手段,特别是他在反手位的inside-  相似文献   

19.
快搓动作小,球速较快。借对方的力量回击,在上升期击球的中下部。搓球摆短动作小,回击快。弧线低,落点刁而短。搓球摆短动作与快搓基本相同,搓加转与不转球。当搓加转球与不转球时,两种手法要尽量相同。造成对方判断错误而给自己创造抢攻的机会。搓加转球时,要远离球心。拍面后仰,加快触球的速度,磨擦球的中下部,手腕外展,利用小臂、手腕、手指向前下方用力将球搓出。搓不转球时,用球拍中上部或中部托击球,小臂手腕、手指触球瞬间多向前用力。用力方向尽量通过球心。当球离拍后,球拍要继续做搓球的假动作,来迷惑对方。五、削…  相似文献   

20.
从我小时候起,直到现在为止,我在训练中对中路球的练习都很多。首先要注意不同技术的科学组合--何时用反手击球,何时用正手攻。当来球到身体中路偏右位置时(这是对右手握拍者而言的,对我来说正相反,应是中路偏左),有意识多用正手侧身进攻;当来球靠近反手时,有时移动半步用反手攻,动作不宜太大,特别是防守时,来球太快以致我方来不及时,如果仍勉强用正手侧身攻,即使打过去质量也不高,下一板让对方压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