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维吾尔族通过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丰富本民族的词汇。首先,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维吾尔语借词的现状,发现维吾尔语中有大量的俄语、英语借词。同时,通过统计归纳总结发现,维吾尔语借词大部分是学术类和生活类词汇;其借入方式主要包括音译词、音译类别词和合璧词;借词的词性以名词为主;有些借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其次,该文还探讨了借词借用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最后,针对借词现状和借入原则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之,借词研究在维吾尔语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松桃苗族自治县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这一区域苗族人民如今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接触频繁和深入,其婚俗文化发生了变迁。该文目的是探析松桃苗族婚俗变迁的原因,对传统婚姻形式、婚姻程序、婚礼程序和当前的婚姻形式、婚礼程序、婚礼形式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将传统与现代婚俗进行比较,从而呈现出婚俗文化的变迁。苗族的婚姻习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改变,呈现出民族化、现代化和多元化并存的局面,这是内部发展和外部文化交流的结果。该文探析变迁的相关影响,促进苗族婚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汉文训读是古代东亚的一种文本注释现象,不仅流行于我国各民族文献解读中,还被朝鲜、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广泛认同和使用。东亚各语言的母语者以本国文字对汉文读音和语法加以注释做本土化解读,这一过程在当今"泛语言接触"的视域下可以被视作一种远距离、跨时空、文本型的语言接触现象。汉文训读在东亚语言接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一语言接触的历史实例进行分析,语言接触现象的理论内涵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初英国伦敦会派遣了4名传教士到居住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中传教,此次传教活动是西方传教士与蒙古族的第一次深入接触,也是近代西方与蒙古地区交往的重要事件。此次传教活动中诞生了第一部布里亚特语和第一部蒙古语的《圣经》,是西方世界对蒙古语言研究的首次尝试,推动了西方学界对蒙古语言研究、蒙古史籍研究和蒙古民俗研究等一系列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变化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语言自身的演变,另一种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言变化,这两种语言变化都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东乡和丹阳处在江淮官话和北部吴语交界带,是典型的混杂型方言。本文将考察丹阳方言和东乡方言中人称代词类复数标记"-们[mn55]"的使用,并结合社会语言学研究说明影响词汇扩散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卫拉特人作为蒙古族的一个部分散居在世界各地,但大部分居住在新疆。卫拉特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而且用集体的智慧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遗产。卫拉特机智人物故事就是在浩瀚民间文学中绽放的一朵鲜花。它是以卫拉特人民耳听、口传的原始方式流传下来的文学。该文基于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以分布在我国境内的卫拉特蒙古人民当中的机智人物故事为对象,从故事角色、功能及其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试图揭示其故事内在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文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历史、地域特色与价值观。在全球化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文学作品《流浪的盘羊》为例,文中包含大量蒙古族文化负载词及其中文常用表达,该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通过分析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翻译,结合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考虑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达文化的特殊信息,使原语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体验,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进世界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ward Sapir)论证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提出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论点,即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想象一种语言或方言,始终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就好像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封建社会一样。就以我国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封建社会而论,语言之间的接触也是经常发生的。一方面是域外语言与汉语相互的借贷,一方面是域内各兄弟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包括方言)之间的接触;不管是那一种形式,语言与语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都增加了互借的机会,于是就产生了语言的“借贷”。 语言的“借贷”实质上反映了文化的交流。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只要有文化交流,就可能把有关的词引进或贷出。因为语言中的三大要素,只有词汇最为敏感,也是容易洞察到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9.
交际和思维是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犹如硬币的两面,不易分割。外宣工作要求从业者使用语言的交际功能改变受众的思维定势,好像把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切开,难度很大。这是外宣“入脑、入心”难的根本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传播者和受众话语体系的不对接。克服这一困难,  相似文献   

10.
于琴 《文化学刊》2014,(2):4-11
反切秘密语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语言现象,自汉代已有之,一直流传至今,延绵未绝。直到21世纪的今天,反切语依然活跃在我们当今的语言生活中,国家、社会都对其显示出强烈的关注。本文试从社会媒体报道和学术关注两个渠道来梳理对反切语秘密语这一语言现象关注和研究情况,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反切秘密语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叶梅 《生态文化》2008,(5):47-48
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居住着古老的蒙古族“巴尔虎人”。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如果从“拔野古”部落联盟算起,已有了2300多年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很难表现出原有的全部精妙,可《巴尔虎名称考》中将巴尔虎一词解释为“居住在富有的江边平川的人们”,却十分富有诗意,让人对那片水草丰美的土地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2.
于琴 《文化学刊》2014,(2):5-11
反切秘密语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语言现象,自汉代已有之,一直流传至今,延绵未绝。直到21世纪的今天,反切语依然活跃在我们当今的语言生活中,国家、社会都对其显示出强烈的关注。本文试从社会媒体报道和学术关注两个渠道来梳理对反切语秘密语这一语言现象关注和研究情况,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反切秘密语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素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交流可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本民族的发展。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词汇,它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记录着具体的文化,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文化性质。外来词作为词汇中特殊的一部分记录着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接触的痕迹,凭借着其独特的地位成了“语言文化”研究的最佳对象。该文主要从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去研究传入中国的外来词,通过运用词汇学、语音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悟性说"是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一书的核心观点,据此赫尔德揭示了人类发明语言的根本动因。《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对感性和理性互为消长关系的阐释,赫尔德以此为基础,描绘了语言演进的方向,尤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原始词汇的特点及演变趋势。重新探讨这两个重要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赫尔德的思想体系,也能为今天的语言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日显重要。世界各地许多冲突和战争,都因民族问题而引起。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是相当敏感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有五大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少数民族区域辽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亿。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构成了各个民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获得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与动因。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本文考察了以"净"和"妙"为代表的构词语素在汉译佛经文献中呈现的新用法,这种新用法是受到佛教文化和以梵文为主的原典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逐步渗透到中土文献中。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语言现象的变迁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汉译佛经构词语素的演变为视角,不仅呈现了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也透视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