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迈克尔·舒德森所著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是美国新闻史上第一部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新闻史的著作,将新闻史研究成功地从人文科学转向社会科学领域,他认为新闻业的发展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它既是导致社会变化的一部分原因,同时也承载了社会变化的结果。本书以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美国新闻业的发展变迁,围绕客观性这一概念的从无到有,将美国新闻业的发展置于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并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背景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变迁等社会问题的一门科学.它的创始人是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孔德在其所著的《实证哲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他把社会学分为二类:研究社会结构,说明社会内部和谐状态的,叫静力社会学或静态社会学;研究社会变动,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叫动力社会学或动态社会学。继孔德之后,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也对社会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或个人的成长象生物或细胞一样,是量的增长,并遵循进化论中的变异、自然选择,遗传等原理。其代表作有《社会学原理》、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者戴维·英格利斯(David Inglis)所著《文化与日常生活》一书,巧妙地把追溯文化的起源作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在"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政治割裂造成的矛盾张力中展开剖析.英格利斯把"文化",定义在指通过某些社会学视角来理解、把握艺术和审美活动,他在书中强调"文化"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成为一部宽泛意义上特别的社会学思想史,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全貌的概括性总结.  相似文献   

4.
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研究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文化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本文在对《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的评介中认为,我们应当试图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现象.以此来证实曼海姆预言的历史——社会进程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杰昌 《青年记者》2006,(14):96-97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短片因恶搞《无极》而迅速走红网络,《断臂山》的恶搞版点击率在短时间内突破200万人次。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利用社会学原理把握文艺创作与社会的关系?网络时代的文艺社会学是否已经脱离了经典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学理问题。一、经典社会学与现代社会的背离毫无疑问,经典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阶级、阶层已无法完全解释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新社会形态、现象与问题,其社会分析架构对现代社会多变与异质的特征已失去充分掌握与解释的能力。在今日社会生活形式逐步多元化与个人化的趋势下,经典…  相似文献   

6.
不少城市党报扩版后,都开辟了群众生活专刊。《保定日报》由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后,也在周一、周三、周五的后四版分别开办了《社会生活周刊》、《经济生活周刊》、《文化生活周刊》。如何使群众生活专刊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增强城市党报的贴  相似文献   

7.
齐凤  魏占杰 《出版广角》2015,(17):182-183
城市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解释城市发展的问题上,社会空间视角具有明显的优势。《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城市贫困空间研究的“样本”,通过对城市贫困空间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空间正义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思捷 《新闻世界》2014,(11):172-173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年来一直深入人心,不光在光影中摇曳生姿,也一直是学者们竞相研究的对象,对于更好的审视女性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放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双重视角下进行审视,分析《良友》画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流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生活日益受到重视,传媒纷纷开辟城市专栏,找寻城市历史、讲述城市故事、传播城市文化……城市成为社会的焦点.1996年8月创刊于广州的《新周刊》通过对城市话题和城市事件的持续关注,开启都市文化个性及特质比较的话语空间,反映着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0.
郜书锴 《新闻实践》2007,(11):61-61
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在研究传播、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大都采用纵向、横向或纵横结合的研究思路,审视传播在社会与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作用时,还没有人大规模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传媒·文化·社会》的作者吴飞和王学成采取一种独特、新奇范式的社会学视角,避免了以前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存在的局限与疏漏,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在研究传播、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大都采用纵向、横向或纵横结合的研究思路,审视传播在社会与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作用时,还没有人大规模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传媒·文化·社会》的作者吴飞和王学成采取一种独特、新奇范式的社会学视角,避免了以前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存在的局限与疏漏,从而在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中审视传播、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其研究思路以及所提出的观点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报肩负着时代重任。地市党报如何通过专版深度宣传和谐理论、凸显和谐理念、展现和谐亮点,对新闻版进行补充、延伸,是党报与时俱进必须研究的问题。作为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党委机关报,《宁波日报》近年来先后开办了《党建》、《学苑》、《人民政权》、《人民政协》、《民主法制》、《社会新闻》、《城市周刊》等10多个专版,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各专版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的同时注重在激活“和谐视点”上下功夫,有效发挥了党报主流媒体在营造和谐社会舆论环境中的作用,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3.
阅读社会学源于西方,它在我国的确立与研究也初见端倪。早期有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卿家康撰写的《文献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这是与阅读社会学较为相关的专著;之后内蒙古师范学院的阅读学研究者王龙在其专著《阅读研究引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12月版)中有专门的章节谈及"阅读社会学"的发展;而台湾学者周庆华的《阅读社会学》(台北:扬智文化2003年版)更是针对性强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从多方面研究视角切入,体现了全方位的研究特点,为阅读社会学开拓了崭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徐丽芳 《传媒》2021,(1):77-78
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行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群和社会的文化活动和现象.阅读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其所倚赖的生理基础和其所伴生的消费活动都是物质维度的;阅读是社会成员自组织的利器,但也是开展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阅读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阅读,深入、系统地揭示了阅读作为一种复杂人类活动所具有的丰富维度.  相似文献   

15.
王笛先生所著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1870-1930》(下称《街头文化》)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生活的历史画卷。作者取精用宏,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诸方法,对成都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社会改良者以及地方政治三方面以街头为舞台的关系进行了细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电视,都是重要的社会空间。通过这种空间属性的交互,城市社会学可以拓展电视研究的空间视野。对于城市现象与城市过程理解不同的四个流派(古典城市理论、人文主义城市理论、城市政治经济学理论、全球化城市理论),在研究态度、生态观念、生活方式、人文思考、时空观念、知识生产以及从社会功能等维度,对于电视研究的空间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7.
微型社会学是以一个小范围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者亲自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进行亲密的观察.由于地区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所处条件基本相同,因此通过对一个小范围社区的调查研究,也能反映出相同地域的基本情况.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微型社会学”概念意指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的“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特点.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的《江村经济》则是微型社会学本土实践的里程碑之作,这是一本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地方民族志.本文尝试从费孝通的“江村”经典研究中,透视微型社会学的具体超越路径,这也值得每一个实地研究工作者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10):60-65
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仅要看它有多大的经济实力,还要看这个城市有无对市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这种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既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更渗透在一个地区的大众传播之中。本文研究运用文化软实力相关理论,以推进"主流化"策略的《楚天都市报》推出的对市民生活产生影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媒体通过对新闻线索的利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通过策划打造媒体品牌,通过舆论监督推进社会进步等策略,进而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施以最直接和最强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雪桥诗话》是记述有清一代的掌故之书,记录各地古迹、风物和文化生活,本文旨在探究这一内容,明确其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闻周刊,深入剖析新闻事件、深切关注现实生活,以宏观精英的视野、犀利独到的角度阐释着转型期的复杂中国,并从新闻维度、文化维度和生活维度出发进行社会批判,在彰显媒体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社会批判价值显示出一定的媒介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