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在学校,会学习很多门课程,但孩子最喜欢上什么课?他们喜欢的科目是否和父母所希望的一致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时会与父母的期望有矛盾,但他们对父母是理解的。也有的孩子与父母的期望很接近,他们的喜好遵从了父母的愿望,但前提是他从这门课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希望做父母的在看了孩子的心里话后,能得到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也要培养。当孩子从兴趣中得到了成功和满足,他自然会与父母的步调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
<正>孩子入学前,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们、爷爷奶奶们,都在各自按自己的心愿精心打造孩子的未来,可谓呕心沥血。孩子咿呀学唱,想打造音乐奇才;孩子信手涂鸦,想造就丹青手;孩子会背几句古诗,想成就文坛枭雄;……所有这些愿望,无疑是人人所想、家家所望的。仅有这些愿望就足够了,但随之而来的带幼子四处求学,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无所适从,则是不可取的。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威逼下逆来顺受,以致成人后落下性格缺陷的坏毛病;有的孩子为争得自己玩的权利,遭到父母的毒打,他们还美其名曰"苦其行励其志";有的孩子甚至为此付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在父母没有立即满足他的愿望时,又哭又闹,甚至答应了以后再满足要求后仍然不依不饶;而有的孩子即使没得到满足,也很“乖”,甚至表现出为了以后能得到更大的满足(比如吃两块巧克力)而放弃立即能得到的满足(只有一块巧克力)的精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比如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随意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就大发雷霆甚至打骂孩子;还有一些父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按照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施教,遇事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说话过头,爱摆长辈的架子等。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家长要关心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呼声,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恼,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抽出一些…  相似文献   

5.
有人认为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的孩子一定会懂得爱了然而实际情形却往往不是如此在独生子女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些情形吃饭时最好吃的菜放在孩子面前他︵她︶独自一人尽情享用而从不问问父母长辈是否需要甚至因为没有独享而大吵大闹因为他︵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外出游玩他︵她︶任性地要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而根本不顾父母是否愿意或是有能力满足他︵她︶把愿望的满足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孩子十来岁了衣服鞋袜脱下来往边上一扔到时妈妈自会洗干净而他︵她︶从未想过自己也该动手干点什么把…  相似文献   

6.
正一年级的孩子反复以"我要跳楼"相要挟,实际是为了引起父母、教师关注,赢得权利,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这是父母长期不能正确理解回应孩子的需要和情绪才会导致的问题。教师"连哄带骗"只是对孩子行为的应对,但也是对这一问题行为的强化,强化越多,问题行为越是频发,陷入恶性循环。对此,父母与教师并非没有预见和担忧,但随着问题行为反复出现,父母与教师的恐惧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7.
时下,一些年轻父母出于种种原因,生下孩子,甩手交给了奶奶或姥姥,有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外地去,直到孩子长大了才接回身边,目的是监督读书,让孩子按父母的愿望去发展。于是问题接踵而至,因为孩子毕竟是灵与肉的统一体,不是随意再塑所能奏效的。这里从众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抽出几个例子,也许对年轻父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汤萸 《早期教育》2007,(6):8-28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幼儿任性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过分宽容娇纵,为孩子的任性提供了客观外部环境。有的父母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对孩子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要求。有的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大多是给孩子的祖辈照看,这种隔代的爱更加深厚,使得孩子容易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其二,  相似文献   

9.
正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并尽己所能为孩子谋求"幸福"。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给了孩子幸福;有的家长以为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为其投资未来就是在给了孩子幸福;有的家长则以为留下万贯家财是给了孩子最大的幸福。但每每问起当今的父母:"你的孩子幸福吗?"父母又似乎很矛盾地说:"现在的孩子们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我们小时候没见过的,但他们的童年似乎缺少了心理上的幸福感。"谁偷走了孩子的幸福?抛开各种社会因素,笔者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孩子缺少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发展自己独立性的要求。可是,父母往往习惯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并代劳完成,却在不经意间扼杀了他想"独立"的愿望,从而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具有良好独立性的孩子对自己更自信,这一点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尤其明显。独立性很强  相似文献   

11.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我们共同教育幼儿的合作伙伴。在开展家园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我却发现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并不一致。虽然他们已开始重视幼儿期的教育,家园配合中有了主动配合的愿望,但真正参与教育的人群中多以母亲为主,父亲参与较少。怎样才能促使父母特别是父亲共同参与家园间的教育呢?我留心观察,并与家长沟通,渐渐找到了原因。原来有的孩子父亲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也不知怎样交流。而有的孩子父亲  相似文献   

12.
亲子间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与"关系"二字分不开。有的时候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太疏远了,于是孩子感受不到关爱;有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太紧密了,孩子会觉得失去了自我,会想要逃离。有的时候母亲与孩子太近了,父亲会失去在孩子成长中应有的位置,夫妻关系也会变得不太顺畅,等等。很多情况下,关系理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会变得和谐,孩子及家庭成长中的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种群"——独生子女,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心理脆弱。有的孩子遇到有素养、有文化、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他们会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茁壮成长;而有的孩子遇到家庭教育理念严重缺乏的父母,"问题儿童"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4.
任性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管教,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肯定难以实现,他们就会对孩子产生不满情绪,出现不理智的表现: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采取妥协的方式,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句流传时间悠久、流传范围很广的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父母从来未像今天这样全神贯注地爱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从来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然而,有些父母种豆却未必能得豆,不少孩子向着父母意愿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有的花季少年自杀,更有的反过来伤害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就是有些父母仍然沿用着传统的、落后的教子观念和方法,总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变孩子,设计孩子,塑造孩子。面对这样的父母,我们要问一句:作为父母,你是否想到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改变一下自己呢?你的思想观念,你的素质水平,你的教子方法能适应做一个现代父母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分析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曾拟定了十四个有关问题,对大班幼儿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其中最突出的具普遍性的问题是:孩子最渴望父母同自己一道玩;最讨厌父母吵架。这是为什么呢?渴望和父母同玩的愿望,从主观上说,是幼儿希望父母把自己看作一个平等的人,在感情上需要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和关心。从客观  相似文献   

17.
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北京东城区妇联一项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青文 《宁夏教育》2006,(11):69-69
过节,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他们可以得到来自亲友们很好的礼物。在高兴之余,一个坏毛病在孩子们身上滋长,那就是无休止的欲望。专家指出,放纵孩子欲望的结果肯定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但是归根到底问题仍然出在父母身上。因为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无可非议,而是否满足孩子愿望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遇到过很多"问题"学生,他们有的焦虑不安、偏执冲动,有的自卑孤僻、冷漠无视,甚至有些学生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在与这些问题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学生与其家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为此,我进行了"90后寄宿制学校学生亲子沟通不畅的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我发现目前的高中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希望进行良好沟通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但是存在着沟通"难",沟通"无效"的现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之所以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是不同的,获得荣誉的心理状况也不一样。有的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进一步要求,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的刘亦婷,她能够按父母的安排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但是,也有的孩子不愿意这样做,他们的逆反心理比较强。虽然他们有能力获得更大的成绩,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愿望,而是父母的意愿,他们会难以接受,甚至做出一些令人吃惊的举动。当各种荣誉包围孩子时,孩子自己会产生另一种心理压力,就是被同龄 人孤立。我们成年人会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孩子也不例外。当一个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榜样或楷模时,也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