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相似文献   

2.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相似文献   

3.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第1次听,感知乐曲内容背景:教学伊始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听的时候要用心,听听这首乐曲怎样?(播放音乐)师:欣赏以后你们感觉怎样?生:(齐)好听。师:你觉得好听在哪?生:乐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生:旋律富有变化。刚开…  相似文献   

4.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五年级时间:2004年10月25日师:我课前了解到,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生:更确切地说,“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师:“经典”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准确。生《: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师板书:一首曲子)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阿炳是艺名,他的真名叫作华彦钧。听过他创作的这首《二泉映月》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这首曲子。(播放曲子,教师旁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无锡惠山阿炳墓前阿炳的塑像,听到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是心灵的交汇、情感的共鸣撞击出的音符,是人类高尚的精神需求和真情体验碰出的火花。文字是凝结的旋律,音乐是流动的语言,二者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却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借助音乐手段,叩击语文课堂,充分发挥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暗示、渲染和升华作用。这对于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习热情,领悟作品主题,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音乐先行,引人入胜 中国有句古话说:“善于始者,成功一半。”巧妙的导入,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于漪老师曾说:“课堂教学中要培育、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找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接下来的课便轻松顺畅了。”例如,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同穷困潦倒的谈迁,就需要在课始奠定一种基调。读着谈迁历尽千辛万苦、矢志不渝的感人故事,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我先让学生静静地聆听这酋曲子,然后深情地叙述:“孩子们,300多年前,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衣衫褴褛,在风沙里终日奔波;他年迈体弱,在孤灯下奋笔疾书。20多年的矢志不渝,他终于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这是一部万古流芳的巨著,这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老人!他就是谈迁!”这首“只有跪着才有资格听”的音乐一下子扣动了全体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浓厚的阅读欲望。整节课,学生在凄美动人的旋律中一次次地走近谈迁,并渐渐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一种注入音乐灵性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6.
[教学案例]《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国标本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充分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金晶 《成才之路》2010,(15):73-73
初中新版音乐教材所选的音乐欣赏歌曲,内容健康向上,旋律优美。风格多样,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那么,教师如何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让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拨动全体学生的心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得到美的心灵的启迪呢?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首歌曲。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还要让学生知道当时的创作背景;不仅教一些音乐知识,还要深入体会优美旋律、风格特点、歌曲的意境等。这样,学生用耳朵听、用头脑思考、用心灵去倾听每一个音符。让心脏的跳动和着优美的曲子,深深受到心灵的震憾。  相似文献   

8.
<正>每次听马超老师的课总是被他的课堂所感动,音乐似乎更钟爱他,同样的音乐同样的课堂,在他的音乐课堂上总能够让你心灵震撼,让你为他的音乐感动,为他的智慧而感动……听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课让我们看到"理想中的音乐课堂"。一、理性的课堂马老师这节课选自人音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中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马老师这节课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突出系统性,尤其难得的是凸显了教师"用教材"的教  相似文献   

9.
[案例背景] 音乐能激发情感,开启心智,陶冶心灵,塑造人格,音乐与文学本身密不可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阿炳创作的艰辛历程.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和享受语言美、人性美,我尝试把音乐纳入教学中,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借助音乐渲染教学氛围,发挥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借助音乐引领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音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元素有效介入,充分发挥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与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生动地叙述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以及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我结合薛法根老师利用音乐执教这一课的相关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美文,我曾执教三次,围绕教学重难点,采取不同方式,选取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取得了殊途同归的效果。1.未成曲调先有情。阿炳的经历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让学生与之加强心灵的沟通至关重要,我把突破口放在"情"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五年级的语老师跟我借阿炳的《二泉映月》(磁带),说是有一篇课和这首乐曲有关. 我特地复印了这篇课,大意是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中秋之夜,阿炳在二泉边赏月时,师傅告诉他,长大后能从泉水中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当阿炳历经人生磨难后,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很多声音.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听到的声音,终于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二泉映月》。回顾课堂,现整理如下:教师播放《二泉映月》选段,学生欣赏。师:这首曲子很长,这只是其中的一段,从中,你听出了什么?生答:凄惨、悲伤、平和、愤恨、控诉等。师:是啊,温柔、凄苦、愤恨、宁静、不安……种种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课文有一个自然段介绍了这首曲子,能找出来吗?生:第五自然段。师:好,读读这个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师:琴由心生,这琴声的变化,其实就是阿炳内心情怀的变化。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能读懂阿炳的内心吗?  相似文献   

14.
《鸟的天堂》(六年制小语第十册11课)这篇课文,由著名作家巴金同志的同名散文改编而成.是一篇优美感人,具有明显美育特点的好教材.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把学生带进动静制宜、叶翠鸟鸣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净化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一、说课,要让听“课”者有所得 笔者曾经观摩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前说课”,内容是鲁迅的《雪》。第一部分“说教学分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鲁迅哪些作品,以及阅读这篇课文会遇到什么困难。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来明确预期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器乐是学生比较喜爱并乐于接受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怎样进行器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器乐演奏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土·墨赛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个教学领域中,我作了如下尝试,获得了良好效果。一、听听品品,激发兴趣在器乐教学的第一课上,我使用录音机,让学生听有关乐器的优美曲子。如:二胡独奏曲《光明行》、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电子琴独奏曲《我…  相似文献   

17.
<正>一次语文课,讲授课文《妈妈的爱》。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用小诗的形式讲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无尽的爱。在社会学校里,本课很好讲,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结合家长,或说或写,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本篇课文无疑是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盐,这篇无法绕开的课文着实难住了我。备课时我曾设想将文中的妈妈换位成学生的家长,奶奶、姥姥、姑姑、婶婶等亲人,但又推翻自己的设想,这些角色真的无法代替母亲对儿女的感情。就这样直到走进课堂,我仍然忐忑着,第一次在不确定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至今忘不了孩提时期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的中国名曲——《梁祝》。寒冷的冬夜,萧瑟的夜晚,破旧的收音机里传出一首悠扬哀宛的曲子,如泣如诉,向我们传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向我们讲述着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孤独清冽,低回婉转,让年幼天真的我都听之泪下。从那一刻开始,我迷上了音乐。音乐只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音符组成的,但就是这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音符,却在千变万幻中,带给了世人多少脍炙人口的曲子:《命运交响曲》那一个个强而有力的音符,让人们能清楚地看到因为耳聋而和命运作着顽强斗争,靠心灵去聆听自己心中声音的贝多芬;《二泉映月》让我们看到不向命运低头的强人阿炳;还有莫扎特的《渴望春天》,那一段段欢快的曲调,向上的歌词,让人不禁在眼前浮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之图。……每一首曲子都向大家传递着一种超明、圣洁。我喜欢音乐,音乐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当然,更多的时候,音乐是给予我一种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听音乐是对灵魂的洗礼,是对灵魂的净化。战胜了一切的干扰,能够沉浸在我所着迷的音乐中,并且从中有所发现、超越,实在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我慢慢发现,音乐是一种无定形、无重量、无体积,却又入耳牵心的东西,移神动性,表言外之言,传意外之意,无为...  相似文献   

19.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篇,由其朴实、真挚、感人而著称。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调动学生情感的方式进行。首先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学生们显然有些吃惊,他们没想到在这样的场合中居然能听到这首老歌,孩子们都安静地若有所思地听着。音乐声隐去,我说:"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这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  相似文献   

20.
课题:《河南音乐——编花篮》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欣赏合唱《编花篮小景》、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重组了教材,教学内容为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聆听《谁说女子不如男》、合唱《编花篮小景》。通过说、看、唱、听、思等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欣赏豫剧,学会歌曲,了解河南音乐的特点,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与学习中感受河南音乐的魅力,对河南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