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闹市区广告栏贴出一张“寻物启事”;“本人昨日下午不慎在401路公交车上遗失一张洗衣机提贷单,有拾到并归还者,本人愿付酬金200元,决不失言。”路边两青年看见后竟为其中的一个词争论不休。甲说:“‘启事’中‘失言’是‘食言’之误。”乙说:“不对,语言怎么能吃呢?显然用‘失言’是对的。”甲反驳道:“语言怎么能‘失掉’  相似文献   

2.
丰富多彩的汉语词汇中不乏有趣的现象。就说单音节词“言”和“语”吧,“豪言壮语”、“甜言蜜语”、“闲言碎语”和“三言两语”等成语中是同义词。然而当它们分别和同一动词“失”搭配成复音词时,意思却全然不同。失言:指无意中说了不该说的话。失语:指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孙玉祥 《老年教育》2006,(11):46-46
“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星士卒,不要害怕大批人马。’晋军即使出动一千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相似文献   

4.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如果把跟一个人讲道理理解成教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把一些不切实际、离奇的想法说成“异想天开”。可是,有“异想”的人就不能够使“天开”吗?我认为答案是不确定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人大都是由“异想”从而发展到“天开”的。  相似文献   

6.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教学工作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教师之职,凝聚的是“爱”、“勤”、“研”的和谐共生。不敢班门弄斧,也不奢望成为经典,悉数心路,偶得随感,与君共勉。  相似文献   

7.
早自习时,马虎在黑板上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本人昨天在打扫卫生包干区时,不慎丢了一串钥匙,如有拾到并送还者,本人定当重谢,决不失言。马虎 即日。”  相似文献   

8.
“我不。”     
“无所谓”,大家经常这么说,可说着说着,“咚”!掉水塘里了;“我不”和“无所谓”差不多,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反正我的祖母告诉我说,就是因为总把“我不”挂在嘴边,那个磨坊主才不得不背井离乡,还把鼻尖儿给削了。  相似文献   

9.
试谈“说”     
“说”是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听、说读、写的关系来看,读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而“说”是以独立思维为基础,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说”可以说是读的提高和发展。写要以“说”为基础,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只有会说,才能写好,“说”就是写的开始。足见,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重此轻彼。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读写,而忽视“说”的训练。有的教师觉得,考试不考“说”,于是平  相似文献   

10.
《对〈师说〉几条注释的补充》(载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85年6月号)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其第三条对“不齿”的补充,似乎值得商榷。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将“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补充》批评说,课本注释过于简略,没把问题说透。说“意思是看不起”,似还“引申”得过去;但直接释为“不屑一提”,(按《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1.
早自习时,马虎在黑板上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本人昨天在打扫卫生包干区时,不慎丢了一串钥匙,如有拾到并送还者,本人定当重谢,决不失言。马虎,即日。”“经过努力,马虎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 连启事也写得文绉绉的,”聪聪看了不禁夸  相似文献   

12.
“不疯魔,不成活。”人要迷上什么东西呀,山崩地裂都挡不住。有时候妈妈会对你说:“你呀,把这劲头用一半在学习上有多好。”说的也是,“迷”的确是个好东西,就看你怎么用。  相似文献   

13.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14.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5.
在《人间词话》中,“真”与“不隔”是仅次于“境界”范畴的重要概念,但如果把“真”释为“理念”或“本质”,把“不隔”释为主张“白描”,均未能看到它们与“境界”说的深层关联性.“真”而“不隔”是以生命论为基础的,追求创作中的“生命之敞亮”.  相似文献   

16.
每次和家长面谈 ,话题总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生活 ,从众多的家长那里 ,我了解到大多数的小学生 ,在家里每当做事情与家长主张不一致时 ,常常拿老师 ,拿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作为反驳的依据。如 :“书本上是这么写的。”“老师是这么说的。”“老师是这么做的。”一两句话把家长说得哑口无言。这也许是我们老师的为人师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 ,也许是书本里的条条框框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所以孩子们才如此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视为“圣经” ;把老师的话奉为“金言” ;把教师的行为树为“榜样”。可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无论…  相似文献   

17.
一天晨间散步,孩子们发现了一条蚯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孩予们介绍蚯蚓的再生能力,当即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截说:“你们看,蚯蚓会不会死掉?”不料,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便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我说:“利老师,你把蚯蚓切断了,它疼不疼呀?”有的问“它会死吧?大可怜了。”还有孩子对我说:“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2006,(1):1-1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阿姨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交在孩子手中。男人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被塞在老板手里。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一个孩子说:“我每天很不快乐,爸妈总是逼着我写作业,从来不让我好好玩一玩。”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教育界,当谈及“应试教育”之弊端时,往往把“应试教育”说成是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美育和“劳育”的教育。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太恰当的,“应试教育”并不是重视“智育”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天晨间散步,孩子们发现了一条蚯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们介绍蚯蚓的再生能力,当即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截说:“你们看,蚯蚓会不会死掉?”不料,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便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我说:“利老师,你把蚯蚓切断了,它疼不疼呀?”有的问“它会死吧?太可怜了。”还有孩子对我说:“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