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起始课,要认识生命和生物,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类。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分类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生命和生物,并且意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刘广贵 《教师》2011,(33):64-6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起始课,要认识生命和生物,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类。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分类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生命和生物,并且意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节。由于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时间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实验探究的活动,因而我布置学生分实验小组在课外完成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分实验小组自己动手完成这些工作,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二、重点1.探究实验活动“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过程及交流;2.总结生物因…  相似文献   

4.
1 建议思考的问题(1)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 )怎样使学生在小组探究学习中主动发展 ?(3)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案例描述2 .1 “小组探究”的困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开展这类学习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探究 ,也由此而受到重视。作为一名生物新课程的实践者 ,我也不甘落后 ,在新课程的第一课 ,就开始尝试这种小组探究模式。生物学新教材《致同学们》中有许多“你知道……吗 ?” ,我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法来解决 ,也正体现以学生为…  相似文献   

5.
鲁航 《中学生物学》2022,(10):80-82
在生物复习课中使用项目式教学法,通过以真实的情境为基础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复习整理知识并综合运用,提高教学实效性,增强趣味性,实现各版块乃至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构建立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中小组充分合作、焦点充分辩论、演示充分形象、活动充分拓展,以提高生物学习的针对性、自主性、深入性、生动性、立体性,从而有效提升生物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生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积极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53):102-103
实践型生物课堂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STEM理论融入实践型生物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的生物学习逐步走向综合、动态和开放。本文以"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探究"课为例,阐述了STEM视角下实践型生物课堂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生物的主要特点之一,生命观念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培养生命观念,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复杂性,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自然观,可以为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文章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分析了生命观念培养的意义和路径,希望能通过生命观念培养让学生把握生物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对生命领域内容的科学研究中,会发现一些有深度和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以《谁吃谁》一课为载体,不断探究实践,在课前进行合理科学的预设,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与体验,通过一系列探究、体验、感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在课堂上实时生成属于孩子自己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正>1设计思路《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是实验探究课,能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  相似文献   

11.
郭雪峰 《考试周刊》2022,(40):100-104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并实施,其中提出了生物学科素养的内容,其一是生命观念,其二是科学思维,其三是科学探究,其四是社会责任,而“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充分展现出了生物学的独特性质。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进行研究分析的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高度注重学生生命观念培育工作,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并由此形成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文章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围绕生物教学中培育生命观念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化、全面化的探析,并将微课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突破点,以此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期望更多的生物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关于学生“生命观念”方面的培育,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自主创造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是<望月>一课教学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从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课始提出问题、课中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课后再生问题,让"问题’成为推动教学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生命的共同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帮助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本节课是在翻转课堂模式下,以课前调查校园物种组成并构建物理模型为情境基础,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的实际观察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建构概念,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提高学生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思路本课是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探访生物王国》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身边入手,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在草丛里寻找物体开始,通过观察、分类与比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初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的目的,并由此了解到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亲身感受。为此,教材选择以校园为背景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讨论,分辨出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从而建立初步的“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一个自主、合作、…  相似文献   

17.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全体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在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在引导学生完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活动中,尝试在七年级的平行班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设计探究计划、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过程、交流与讨论本班及其他班级的探究结果,共享探究资源,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探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设计探究计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探究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科学教育的始终。正确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强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科学知识。《做一个生态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它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并以做生态瓶为例子,让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知道  相似文献   

19.
生物知识自身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等特点,在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并记住部分生物知识。而微课教学可以将书本中的生物知识以一种生动、立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书本中的知识和要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应得到所有教师的认真研究。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进行细致探究。  相似文献   

20.
“探索生命的方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的第1单元第2章第二节。针对这节课,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是让学生看书后找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次是和学生共同对“蛆是从哪里来的”的问题的探究进行分析掌握,并且强调指出实验变量和对照实验的含义;最后根据前两点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探索,并且还让学生们懂得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