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北静王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岩 《文教资料》2007,(34):29-31
《红楼梦》中,出场寥寥的北静王堪称隐现于全书的线索式人物。他形容秀美,风度翩翩,具有出众超群的外貌气质;能够知己交游,诚挚相待,平等待人,不拘礼法,其内在的抒情性人格,表现出与贾宝玉等人精神契合的双重基础,以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潮涌动的社会背景;同时,他也擅用外交辞令、政治手腕,是协调口才、智慧与情义的优秀人才,也是贾宝玉等人的精神知己乃至精神领袖。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他并没有反封建,他实质是一个“回头准浪子”的形象,是一个由贵族之家的“准浪子”向“仕途经济”“正路”转变的青年形象。在他身上,有作者曹雪芹自己的影子,有脂砚等人的影子,有封建社会中一大批贵族子弟(或准贵族子弟)的影子,甚至有当今社会中不少青年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再论贾宝玉     
张维雅 《文教资料》2011,(22):14-15
贾宝玉可以说是小说《红楼梦》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一个人物,历来评论者都认为他是封建旧贵族的一个叛逆者,是一个"新人",是个性觉醒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先觉者。本文在过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基础之上,以贾宝玉自身的软弱性本质为视角,通过对其一生中软弱性的表现,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分析,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思想内涵及价值进行全新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曹雪芹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极富艺术感染力、最能体现作品内涵和作者创作思想的人物形象。他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透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尤其是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叛逆常为世人津津乐道。本文对贾宝玉的叛逆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所刻画的荣宁二府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众多玉字辈、草字辈公子小姐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里,从而催生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6.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 ,渗进某些女性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 ,从而促成了贾宝玉男女双性化性格类型的特殊存在。其双性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的阴柔型文化因素为其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础 ,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潮为其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氛围。贾宝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显示了文化转型期个体性格特征规范的偏转。此外 ,曹雪芹对女性文化的崇拜和对男性文化的批判也是塑造这一形象的直接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宝玉性格的三个方面——对待女性的基本态度、对待“男性”和“女性”的两性观点以及对“情”的体验和感悟——层层深入的性格层面的分析,揭示了《红楼梦》中所蕴涵的反对封建父权制文化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女性化人格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之所以要把寄予家族厚望、担负光宗耀祖重任的贾宝玉,塑造成一个“男貌女心”的“双面人”,其创作动因或潜隐意图,在于他远祸避害的现实考量、“补天弥隙”的政治理想,以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规范和要求。我们不能将饱含作人生智慧、社会追求的思想结晶,仅仅视为一种审美趣味的提升和写作技巧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渗进某些女性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从而了贾宝玉男女双性化性格类型的特殊存在。其双性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阴柔型文化因素为其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础,明清时期人启蒙思潮为其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氛围。 宝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显示了文化转型期个体性格特征规范的偏转。此外,曹雪芹对女性文化的崇拜和对男性文化的批判也是塑这一形象的直接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的平等意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以“主子”自居,没有上下等级观念,能和小厮、丫环、戏子、尼姑等平等相处;二是不以“大男人”自居,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能把女性当人,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后一点尤为可贵,因为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是志同道合型的两心相融。可他们的“志”和“道”与贾府当权者培养其接班人贾宝玉读书上进的宗旨背道而驰。这就自然 在宝玉的婚姻上来个以“钗”代“黛”。由此就导致他们三个的婚姻都以悲剧结束。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是十四一十五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然后扩展到整个欧洲的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中国在明朝末年也出现了类似文艺复兴的种种迹象,可称之为准文艺复兴。李贽、冯梦龙等人的理论、思想成就是准文艺复兴的代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贾宝玉这一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典型形象就是在中国准文艺复兴的思想土壤中成长的。  相似文献   

13.
贾宝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情痴形象.他一生都在追求情,寻找情,把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由于其情感的热烈纯粹,在阅历人生的苦痛之后他的放手也最为决绝.文章从贾宝玉的博爱、专情和绝情三个方面来分析贾宝玉这一情痴形象.  相似文献   

14.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贾宝玉是一个自由放任,不走封建统治者所要求的仕途经济老路的逆子。在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贾宝玉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乃至压迫,同时也出现了促进其人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双方力量的对抗,让宝玉步入绝望,最终他以出家坚守了自由人性,找到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文本世界中的贾宝玉不仅具有"补天"所需的见识和素养,而且他自身曾经也满怀"补天"的憧憬和渴望。但是,他的坚守"儒家正道"的文化立场,使他最终被现实的生存秩序阻绝于"补天者"的行列之外,而无可奈何地成了一块被掷弃不用的"顽石"。同时,对于贾宝玉来说,以"女儿"之美作为精神寄托的生命尝试,只能暂时地延缓他以佛家的方式实现"死亡"的最终结局。随着大观园中属于女儿们的死亡幕布的开启,贾宝玉也将不得不从以女儿之美为受享对象的"温柔梦"中醒来。从"无缘去补天"到"温柔梦难续",贾宝玉终于完成了"死亡"前的徘徊和挣扎。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恋母情结”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17.
陈正万 《文教资料》2010,(30):10-11
《红楼梦》里秦可卿的故事因袭了《风月宝鉴》里的风月情节,贾宝玉和秦可卿都是风月人物的代表,《红楼梦》删除的内容之一,就是秦可卿勾引贾宝玉的情节。贾宝玉和秦氏相狎,是人格平等、梦魂相通、体贴关爱、吟风咏月、情爱合一的两性关系,寄托了作者的追求与理想。尽管作者由于难以启齿的苦衷而删去了重要的细节,但读者还是可以通过秦氏死后宝玉的反常表现而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东方古典文学著作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源氏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而这两个人物形象异同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两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性别、社会经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是一个木石前盟的神话,笔者认为神话与整部小说有紧密的联系,有助于解读小说。分析了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神话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人性视角,以贾宝玉形象为载体,探寻曹雪芹寄寓其中的人文理想,亦即以尊重人性为本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价值理念,深度体会作者之痴心与"红楼"之真味.首先厘清困扰贾宝玉形象解读的三个问题,确定本文读"红楼"之方法,然后从"拒绝成长"的心理分析入手,解析贾宝玉形象的人文价值与人生困境,结论是贾宝玉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士用情眼阐释世界的情思结晶,是屈原之后性情文人的集大成者,执着地坚守人性纯真与人文信念是他们最亮色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