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的中国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但中国创新的观念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化的,其文化历史渊源是什么,却很少有关注,以致时人谈创新,多功利主义,而少文化精神,该文以《易传》为重点,论析了生生学说的核心内容,进而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揭示出创新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章以“气”为例,阐释了古代论中“气”的现代转换,提出了从三个方面加快古论的现代转换之步伐,使之最大限度地为现当代论服务,研究开发古代论;寻找古代论的现实生产生长点,在发掘古代论价值的基础上创造出当代论。  相似文献   

3.
“立人”就是立文化王得后1907年,也就是本世纪初,鲁迅作《文化偏至论》,论及“立宪国会”即政治;“制造商估”“金铁”“路矿”“富有”即经济;“武事”“钩爪锯牙”即军事,认为是欧美文化中的“尘芥”,枝叶,中国学它们没有把握根本,是“不根本之图”。什么...  相似文献   

4.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孔融“儒变”李培栋孔融在文学史上被列入他本人肯定耻与为伍的建安七子”之首席[1],而在思想史上则总被忽略他曾起过的历史作用;他又不幸生为孔子的甘世孙,因此在生前身后多次遭受到特殊的毁誉荣辱。孔融其人,题有余义,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变异的一个生长点视之...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黄”与“蓝”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乃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被奉为高贵之色的却是蓝色(紫色)。这种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存在的。从地理学意义上说,色彩的不同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黄色与蓝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色彩还具有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本期话题:“探究”漫话。“漫话”,随意,不经意,率意而谈。体验感受,思考辨析。引之述之,论之析之。心之所至.娓娓道来。各抒己见,言者无过。抛砖引玉,见仁见智。入馆者:刘建琼(湖南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袁涤非(湖南大学教授、国家级普通话一级测试员)、李剑玲(湖南省长郡中学高级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9.
《教育情报参考》2006,(2):45-45
《光明日报》刊登晏扬的章认为,北大的“论改革”彰显了一种求真务实的学术理念和风尚,其积极意义和影响不可小视。北大实行的教师论代表作制度,提高了对学术研究及成果的要求。要发表一篇影响较大且处于学科领先地位的论,其难度绝对不低于发表多篇水平较低甚至粗制滥造的论。这种制度的意义在于,允许学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发表一篇论,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力去打造学术精晶;并通过这种制度引导,让学术研究远离浮躁,营造学术研究的求真务实之风。  相似文献   

10.
超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好的历史机遇,是“新帝国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是“新帝国论”的理论支点;军事、经济、文化是“新帝国论”的三块基石。“新帝国论”标志着美国国家战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由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张期。  相似文献   

11.
罗蒂劝人们放弃追求与事实相符合的真理而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即放弃事实的真而珍惜情感的真,以便走向“后哲学文化”;普持南则宣称真理符合论已寿终正寝;本文则着力论证,若没有事实的真,便无从判别情感的真,虽然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真理符合论不能成立,但局部的、内蕴可错论的真理符合论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从文艺复兴,经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直至20世纪的社会变迁,都可以说是在现代主义或现代化旗帜的指引下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似乎教训远多于成果.到了今天,物质…  相似文献   

12.
“广义风水论”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风水术以其历史之悠久,参与者之普遍,文物古迹典籍之浩瀚,服务领域及学科领域之广阔,以及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而令世人震惊,命名其为“广义风水论”当之无愧。“广义风水论”是通过气、水与岩土的关系及其在岩土中运移之规律和产生的万千地象来服务于人民的学问,它溶天地生人知识于一炉,既考察人类生活环境系统,又联系民族文化积淀,是整体有机自然观在应用地学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某媒体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教育腐败是最大的腐败》的文章。乍一听,觉得作者不是危言耸听,便是孤陋寡闻。在如今这个腐败几乎成为顽症的时空里 ,腐败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胆子一个比一个大,案子一个比一个唬人。先前我以为,素以“清水衙门”之称的教育界,纵然腐败,不过鸡零狗碎,难成气候。其作奸犯科者,论官职,比不上副委员长成克杰;论实权,比不上副省长胡长清;论规模比不上远华走私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教育腐败怎能独占腐败之鳌头? 后一细想,腐败的大与小,固然可以当事人官职的高与低、涉案金额的多与少论起,但…  相似文献   

14.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空白”在中国鉴赏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诗还是画,抑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论者皆以虚实论之。认为作品之妙,妙在“虚中见实,实中能虚,”妙在“空白”中。苏武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有语:“予尝论书,以调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其意思是书法之讲究笔断意连,留“空白”。程正揆在《清溪遗稿》的《题卧游图后》中日:“论文学者谓增一分见不如增一分识,识愈高则文愈淡,予谓画亦然,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包重光的《画鉴》中亦云:“合景色于草味之中,味之无尽;增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密…  相似文献   

17.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非真实性”、“相对性”的小说观,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味。他对小说论文化、复调法、音乐性、喜剧化的文本发现,也为小说形式的开拓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可能性。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代中国文学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9.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韩愈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韩愈论“气”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以“气”论文,始于曹丕。曹丕《典论·论文》说:“气之清浊有体”,就是说,作家之气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清俊阳刚与沉浊阴柔的个性区别。这显然是风格论。而韩愈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直接还是间接论“气”,多是创作甘苦之谈,是创作前思想艺术准备的问题,属创作论体系。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