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一个好“导演”,也是一个好“演员”,还是一个好“工匠”,更是一位“慈母严父”。在代班主任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各方面得以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孜孜不倦地去“琢”那些无暇的“玉”,使他们成“器”,这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此就这学期所抓主流及效果,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教育,教育     
素质———分数当我痛苦地写下“教育”这俩字时,我强烈地感受到我与理想中的教师离得很远。孔子何在?孔子“如坐春风”的教育境界何在?窗外是置换成大厦的园区。我知道,青葱的麦禾和翻飞的纸鸢在这城市化的风中,就如同我简单的童年已不复存在。我敢挥挥手让我的学生望望窗外吗?———连续的阴霾后,天边终于出现了云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唐才子王勃醉心的佳景可是在远离教室的滕王阁上啊!“今夜有流星雨,百年一遇,老师,我们能守望半宿吗?”“中国足球梦圆今朝,44年的期盼,老师,我们能狂欢片刻吗?”…  相似文献   

3.
<正>很早以前就有同事问我:“小李,你准备什么时候离开这所学校?”我不解地问:“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走?”“你没听说过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里是农村学校,没有年轻人会在这里久留的。”一晃12年过去了,我依旧在这所学校。曾经这样问我的老师早已退休,而我经历过迷茫、挫折后,最终找到了一种抱团取暖的成长方式。一切都开始有了新的转变,我的人生也有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姜方 《贵州教育》2012,(16):1-1
穿过大街小巷,走进单位、楼道,打开各种新闻媒体,与教师有关的种种“灰色”事件比比皆是。诸如歧视排挤学困生,直接或间接统购学生辅导资料,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课外有偿补课,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种种“不和谐”事件屡屡发生,大大小小的矛盾频频出现……这些事件表明,我们的教风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部分教师的人格变质扭曲,校园这片净土“不净”。探究根源,我发现有“名利”在其间作祟,有思想的蛀虫在其间作梗,做人的准则被抛弃,人格的尊严被践踏。灵与肉分离,失却了人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深情地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可以让自己选择职业,那么我将一百次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会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去追求。言传身教,衣带渐宽终不悔:鞠躬尽瘁,一腔热血洒杏坛!”  相似文献   

6.
在全中国范围内开展的课程改革,旨在通过新教育理念,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转换角色,由传统的课堂“灌输者”转换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帮助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和记住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为工具和桥梁,为学生把书本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会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生活经验辅助学习。在教学中,老师要平等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有学习的愿望,都有学好的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依据分数,而是注重学习全过程,从而更客观地、更真实地、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7.
学生和同行给我的赞誉,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都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裴海昶在兴县中学,裴海昶同志有很多令人羡慕的“东西”:30岁时破格晋升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37岁时晋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工作21年,出版教学专辑6本,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有4篇。他还是“山西省模范教师”、“吕梁地区教学能手”、“吕梁地区优秀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兴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中语会研究员,连续几年被评为地、县模范教师。一本本荣誉证书,一个个奖杯,一枚枚奖章,如实地记录着他的成长历程,印证着他对党的…  相似文献   

8.
在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一些教师为片面地追求课堂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以“范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范读,又累又原始,吃力不讨好”为由。放弃了范读。另外,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课堂上以声、光、电的组合取代教师范读,似乎成了一种潮流,能体现上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范读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说去实践了。但我认为,无论课程改革怎样发展,教师的范读都是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事出有因 胡教师(注: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外出听课去了,我去代语文课,孩子们在写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巡视时,我很自然地多看了几位同学正在写的作文,想不到自我保护意识特强的他们都警惕地用手遮了起来,抗议:“这是个人隐私,童教师你不准看。”  相似文献   

10.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7,(3A):56-56
积三十余年之教书经验,我认为每次上课前教师都应对教材来一番熟读深思;特别是对那些经典名篇,教师只有在反复的品读之后才能得其精髓,做到常教常新。不断地读和不断地教,教师才会发现自己的教学已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能获得一种“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的趣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赵秀娟 《天津教育》2013,(13):107-107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产生主动阅读的需求。因此,教师只有科学地指导阅读,有效地开展阅读{舌动,注重阅读延伸,才能使学生爱读、会读,读得积极主动,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目标,尽享阅读乐趣。  相似文献   

12.
朱邹荣  张育花 《小学生》2006,(12):25-25
一天夜里,皎洁的月光,我和爸爸不约而同地到了窗前。于是,便有了这样漫无边际的对话。 “爸爸,人们都说有得必有失,真是这样吗?” “当然了。” “如果我要什么有什么,生活得很快乐,那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你得到了快乐,失去了很多悲伤。”  相似文献   

13.
教师应学会做人生“广告”王玉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行,做着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自身形象或称教师形象的“广告”。教师应该怎样做好人生“广告”?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有高尚、全面、深远的人生“广告”意识。教师的使命和宗旨是...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很重视走进课堂之前基于教学意义上的备课(即“前备”),只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前备”的深度,以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与此相关,教师还必须对教学之后基于专业成长意义上的“后备”给予更多关照,因为这一课的“后备”必然地延续到下一轮次的“前备”之中。这是我所理解的完整备课。  相似文献   

15.
吴京梅 《班主任》2008,(11):8-10
1988年,我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成了北京市第二中学一名地理教师,至今已有20年,其中担任班主任十多年。特别是最近8年,我一直连续承担高三地理课教学任务。一直以来,我不断地用心去体验生活,体验学生给我的每一次感动。因为这些感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班主任所肩负的责任,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为每一位学生搭建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阳光教育”。  相似文献   

16.
我是在5年前认识《教师之友》的,初见《教师之友》,就有相见恨晚之感。首先吸引我的是刊物的名称,“教师之友”——与其他“XX教育”类杂志不同,它从心理上缩短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看这本杂志犹如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朋友在交流。其次让我喜欢的是那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极富个性的封面设计,在这小小的两页空间中处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5月,暖融融的。课间,我正懒洋洋地趴在课桌上小憩,忽听耳边传来同桌那幸灾乐祸的声音:“马力,‘铁面冯’有请——”一时间.班里所有的嘈杂都离我而去,只剩下那一声“‘铁面冯’有请——”尖利地刺进我的耳膜。“铁面冯”何许人也?我班数学老师是也。  相似文献   

18.
海明 《宁夏教育》2005,(6):51-51
那天,我正在宿舍看《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依稀听见门外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进去吧,海老师在里面哩。”我想肯定又是几个告状的,并且少不了“坏事头”——王小强。他是告状的积极分子,不管大事小事每每都有他的影子。有一次,我正在午休,他风风火火地向我禀报:“张燕被她妈带走了。”这事张燕提前对我说过,所以王小强的禀告让我很烦躁,没好气地说:“王小强,你一天累不累,  相似文献   

19.
学校开展“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即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推门听课”,所不同的是在上课结束的时候,由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从自我感受的角度进行评价。在填写评价表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评价者是初一或者高三的学生,也无论评价对象是“主科”还是“副科”的教师,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学生不知老师姓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杨学刚 《天津教育》2014,(15):38-39
汪国真的散文诗《感谢》中有这样的句子:“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王爱东老师无怨无悔地付出、执著、坚韧与包容,她真切地感到了作为教师的职业荣耀和职业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