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的确,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但这种偶然性又势必反映着某种必然的东西,马克思曾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所以,对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就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些偶然和主观的因素,而更应看到隐藏在这些偶然和主观背后的决定性的因素——客观的和必然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隋炀帝的个性特征及其社会后果罗嗣忠隋炀帝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暴君,自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见《浅淡铸成隋炀暴君的客观历史必然性》,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弟2期).但历史必然性的思想并不排斥和否定历史偶然性的一定作用.一个历史人物的...  相似文献   

3.
教育制度创新有其内在规律,是在规律的制约下展开的。但是,在每一个社会,教育制度的每一次创新,又都是由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心理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成的。因此,任何一次教育制度创新,都将体现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是纷繁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试图探索其中的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人们试图定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出人类社会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辩证统一论并非无条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存在时空维度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只有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才能统一,任何历史现象都具有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角度阐释个人的历史作用,是唯物史观的一大理论贡献,但历史偶然性不能涵盖个人历史作用的全部;把个人看作是社会历史中的偶然性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它的根本内涵、价值意蕴有不同理解.唯物史观不是以历史偶然性,而是在个人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把个人历史作用的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趋势;历史偶然性是由历史主体对历史发展可能性的自主选择所引起的或然现象;历史正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演进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充是第一个把必然性与偶然性作为一对范畴进行考察的哲学家。在自然观上,王充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思想,与当时的经验自然科学水平基本是适应的;而他用遇、幸、偶、适等概念建构的适偶论,则是对偶然性范畴的积极探索;特别是他提出的“二偶三合”说,不仅探讨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必然性通过一系列的表面的偶然现象来实现,而且揭示了偶然性是在诸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的思想,对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的历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偶然性从起初的日常话语到成为哲学话语,后来进一步演变成历史观中的重要范畴,其发展转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解人的本质及其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马克思为正确认识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一种科学范式和正确路径,其偶然性思想也呈现为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偶然性思想的经典之作,文章基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从思想因素、政治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偶然性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重思马克思从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关系中考察偶然性的思想,有助于在把握历史大势中正确理解偶然性,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小说作为新历史主义观的产物,以偶然性为叙事策略对传统历史小说的真实观进行了解构。其叙事的发展不再试图展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是让偶然性统领全文,用巧合牵引历史进程,用偶然性对历史进行虚构和想象,以此渲染对历史理性的思考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抓机遇的思想,究其实质就是要抓住历史的偶然性以驾驭历史的必然性,即抓住历史机遇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社会历史是一个必然的即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些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就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脱离不了偶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一革命由谁来领导,在哪一天爆发等,则带有偶然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制度创新有其内在规律,是在规律的制约下展开的。但是,在每一个社会,教育制度的每一次创新,又都是由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成的。因此,任何一次教育制度创新,都将体现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历史教学。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  相似文献   

14.
第六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本章应掌握的内容(续前)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掌握这一原理时必须着重注意的是:①正确区别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几种形而上学的观点;②正确理解"科学的任务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这一命题的正确性。5.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掌握这一原理时。要注意:①抽象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应当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的可能性、好的或不好的可能性出发。第七章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本章必须掌握的问题是:1.社会历史是一个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自然历史过程以及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第一,偶然性首先表现为时空形式的可能性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必然导致认识上的某种不确定性,人们无法精确地预测偶然事件的发生。但是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或者对因果的无知却并不是偶然性发生的根源所在。偶然性的发生是由于因果的复杂性。。第二,偶然性的作用并不只是在于加速或者延缓系统演变的速度。对于分又性的系统演变来说,偶然性决定着系统演变的具体方向。第三,纯粹的必然性和纯粹的偶然性都是不存在的。在系统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论具体演变类型如何,偶然性与必然性总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偶然性之中一定存在…  相似文献   

16.
梁莉 《文教资料》2007,4(36):12-15
在哲学领域,所谓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统一关系理论指导下,笔者通过研究"三言"中那些具有偶然性情节的作品,概括了偶然性情节对作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三言"作品中运用偶然性的问题。本文所论的偶然性,是指服从于作品主题、作家美学理想和塑造人物形象需要,揭示社会历史必然性规律的,由偶然性事件引发的情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动地表现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达尔文学说是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在联系的论述在实践上的证明。”按照达尔文学说,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历史过程。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把亲代作为物种或品种的特征传给后代,生物性状的这种遗传现象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生物体还具有变异的特性。同一种生物中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如同一株种子长出来的植株或同一胎产生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等方面有所不同。这种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具有历史退化、历史循环、“神创论”、“命定论”、偶然性决定历史命运和英雄决定历史等特点。然而,柏拉图的历史观的某些合理因素不容忽视。他突出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实现历史由“神”向“人”的过渡;它也为历史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知识积累和方法上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20.
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历史偶然性的概念需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界定;不同条件下的人类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其中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不同;在近似条件下也要注意从规律的不同层次区分必然与概然;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段体现不同;人的选择最终决定了历史前进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