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构成翻译过程的译者权限、译作与原作关系和“译”概念的实际应用三个方面,辨析了晚清文学译介中雅俗两派翻译观的异同,将其归纳为“创造性的笔传”和“戏谑的重写”,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两种文学翻译观形成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是多元的、发展的,“政治”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针对梁启超提出的域外小说译介的政治标准,《新小说》内部出现了文学标准与政治标准的辩难;此后,《月月小说》时之做了全面的反思性的“清算”;而《小说林》更以“理想美学,情感美学”的标准为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画出了一个“亮丽”的结尾。  相似文献   

3.
张晓  邵谧 《外国语文》2023,(6):122-131
神话是颇具民族属性的文化内容,由于东西方神话体系认知差异,其对外译介并非易事。部分华裔文学作品通过“译述”的方式将神话这类具有较大文化信息差的文化内容推广到西方世界,并颇受认可。此类华裔文学作品与其他外译中国文学作品同属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本文首先明确了此类文学作品的创作是“译述”概念的扩大化应用。然后以《月夜仙踪》为具体研究对象,从文化内容、语言、副文本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小说对中国神话故事的“译述”:即通过整合“源文本”资源,增添故事细节、建立凝念聚合文化意义的形象、采用“中国英语”融入语言表达、充分发挥副文本“信息弹性”功能等方式,实现中国神话的跨文化再生。希望本研究能为拓宽我国本土儿童文学的译介出海思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任淑平 《海外英语》2011,(10):212-213
在晚清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翻译小说的主要使命是启蒙民众、救亡图存,而小说的艺术价值退居其次。该文以操控论为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以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为立足点来研究和分析晚清小说翻译,说明译入语文化对晚清小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5.
晚清小说期刊领域译介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在《新小说》等期刊上提出其译介主张为标志。但是,梁启超对中外小说的不同态度和译介主张来自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因而《新小说》的文学译介实践并不与它完全同步,而且这样的译介观念很快在其它小说期刊中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译介观念的形成同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译介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质量会影响其意境传达,进而影响译作对外宣传的效果。本文从概念隐喻在整个语篇中是否依赖语境的视角,将概念隐喻分为语境独立型隐喻和语境依赖型隐喻,并从隐喻始源域的“多元性”视域对概念隐喻的日译进行分析,认为研究诗词中概念隐喻的日译可以促进译入语读者对原诗词的意境理解,更好地传达原诗词意境。  相似文献   

7.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造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8.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适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张爱玲的两部译出作品——《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以及一部译入作品——《五四遗事》为研究对象,探讨张爱玲在译入、译出两种翻译模式下,如何对作品主题进行解构与反转,将其进行“宏大化”或“世俗化”处理,藉此适应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使译作得以生存。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方向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翻译方向性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明治启蒙文学的“文体改良”运动促进了晚清向新文体的转换,梁启超也受到森田思轩翻译文体的影响。1902年,梁启超将森田思轩译《十五少年》转译为《十五小豪杰》。《十五少年》被称为“明治时期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名译”;《十五小豪杰》被誉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两译本在各自译入语文化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译本对比,考察日译本对梁启超翻译文体选择的影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体创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大量的域外小说被译介到中国,但是这些翻译小说都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例如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来翻译外国小说、改变原作的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将小说中的人物中国化等。通过勒非弗尔的重写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从诗学角度来分析译作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交流产生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内需和相互吸引,从根本上讲,文学外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它受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学外译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所传递的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及其满足译入语文化内需的能力。要在兼顾译入语文化内需的同时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就要对文学译介内容、译介策略和译介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从而使中国文学真正转化为一种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译介研究中1949年以前的空白和不清表述的研究现状,本文借助大成老旧刊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两个专业文献库进行细致考据,首次指出弗罗斯特及其诗歌在中国1949年以前的译介并非空白,而是成果累累,有介有译,并厘清了我国首位译介弗诗的译者和译作这两个重大史实。研究结果比现有论述提前了14年,同时对该时期的译介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译介与内化外来文化是翻译的功用之一。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译者长期浸染于译入语系统文化当中,其翻译活动无疑要受到所属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文化立场也必然渗透到他的翻译中。另一方面,由于译者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阅读需求和译作的潜在市场,其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译入语系统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想和主流创作形式的影响。十七十八世纪至五四前后这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内化与规约表现在:为了满足中国读者的心理需求,将外国人名、地名、称谓等专有名词中国化;为了迎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因袭传统写作模式和风格,小说常采用仿章回体的翻译体例,诗歌多采用中国古典诗词形式;为了帮助读者欣赏作品,大幅增、删或改造原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内化现象表面上是对原著的篡改和"变形",其实说到底还是翻译主体在试图消解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距,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在切斯特曼规范划分的基础之上,提出一套由期待规范、责任规范和关系规范共同构成,将文化、译者与文本三种视角融于一体的文学翻译规范模式;并以此为方法论,对晚清至五四前后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三个代表性译本进行了描写性研究。从取便发挥的文言版到信雅兼备的文言版,再到忠实流畅的白话版,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译介始终顺应着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或处于上升趋势的期待规范,以充分满足各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为旨归,此为该小说在晚清至五四规范流变中的求生之道。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思维支配语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在领会原语意图后,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运用适当的翻译手段,调整语句结构,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一、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汉文化“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象”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倾向于使用概括某一类事物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物象,而具象思维倾向于把特定的思…  相似文献   

19.
明末至晚清,“洋译华述”的译书方式,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经历了明末的肇始期、墨海书馆发展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广学会的繁盛期。直至近代中国华人翻译人才的大量涌现才终结。在与华人的合作译介过程中,传教士不可避免地竭力渗透基督教思想。但是,大量西书的译介仍然有效地传播了西学,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付智茜 《海外英语》2015,(9):162-163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