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诗人民性最显著的特征,是杜甫人生的中心思想。读这首诗,一位忧国忧民的人民诗人就浮现于我们面前,倾吐对人民苦难的焦虑.肝肠如火。涕泪横流。其强大的感染力量.足以震憾读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人民性原则是领悟杜诗的钥匙和突破口。杜诗人民性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诗歌创作因其对现实的关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则被誉为“诗史”。对此,清人仇兆鳘《杜诗详注·序》有一总结:“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仇氏之论指出,宋人以“诗史”誉杜甫,是“知人论世”之文学接受方法;而明人之以“诗圣”誉杜甫,则是“以意逆志”的结果。然无论何种方法,对杜甫的赞誉则一:他们都是心折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平民情与入世心,即对现实社会之强烈关怀。  相似文献   

3.
4.
在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并立的是杜甫。韩愈曾盛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白是飘逸豪放,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杜甫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他以"穷年忧黎元,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下了此次战乱发生的原因和重要战役。诗人用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深刻的笔触为人们提供了史实性的描述,忠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彼时多难而又奋力抗争的历史事件,谱写出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赞歌。  相似文献   

6.
“忧世”与“忧生”——中国古代忧患诗歌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抒情诗以愤忧怨伤情感为主,这一情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忧世与忧生。忧世是儒家入世的情感,表现为忧君、忧国、忧民三位一体的内容。忧生是道家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三大主题。忧世与忧生情感的交融互摄产生两类忧患诗歌,形成抒情诗歌史上两种文学时代。忧世时代诗人们发抒着忧国忧民的怀抱,文学主张是言志、务实,这一时代占据着抒情诗的大部分时空。忧生时代专注于发抒自我情感,文学主张是缘情、表现。两个时代互相交替,以忧世时代为主,忧生时代为辅,形成一部忧患诗歌史  相似文献   

7.
王晶晶 《考试周刊》2013,(28):21-22
赵蕃的一生经历了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五朝,无论是在积极进取的隆兴、乾道时期,还是在消沉保守的淳熙时期,日益严重的朝廷内外混战都影响到赵蕃的诗歌创作。上下求索,忆古忧今的精神寄托;大厉名节,铁骨诤诤的做人信条;理学道心,重义重情的高洁品格;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人性关怀,使赵蕃的诗歌透露出浓厚的忧时伤国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老庄、孔孟哲学思想中都包含着“忧生”与“忧世”、“入世”与“出世”的生命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人生忧虑。生命美学论以西方思想作为理论支点,在曲解“忧生”、“忧世”关系,否认现代中国美学成就的过程中陷入自设的“二元”对立,表现出“唯我独尊”的美学错觉;生命美学要为中国美学补神性,但内在地显示了夸大美学功能的倾向,其目的是为生命美学造神。  相似文献   

9.
自2007、2008年《诗选刊》"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及"90后·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特辑"问世以来,90后诗人在新诗界频频登场,诗歌界反响强烈而广泛。继《诗选刊》之后,《诗歌月刊》、《诗林》等多家纯诗歌和纯文学刊物,也相继推出了90后诗人专栏和评介。由此可见,90后诗人这个新生代已经全面步入了中国的新诗舞台。他们的加入,为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诗坛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处在成长当中,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令人欣喜的90后诗歌与诗人"繁而不荣"是当今诗坛存在的一大问题,90后诗歌的加入,犹如雨后入室的清新空气,给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并不那么强劲。90后诗人们不但写诗,也积极从诗歌阅读  相似文献   

10.
"穷"与"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司马迁的"发愤著述"、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的"穷而后工",都从不同方面对这个诗学命题进行了建构和阐释.苏轼对"穷"与"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考察.同时他从一己的遭遇出发,对"非诗能穷人"提出了怀疑,并进一步上升到对诗人悲剧命运的思考.此外苏轼还分析了如何使诗歌"工巧".这三方面开启了后人对"穷而后工"这个诗学命题阐释的三个角度.  相似文献   

11.
一代诗圣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达三千多首,为我们留下的仅有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像一面面铜镜,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他的诗自唐以来被称为"史诗",杜甫本人也被称为一代诗宗。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其风格沉郁顿挫,在语言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而且诗歌在选取对象、体裁方面,也是别具匠心。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诗歌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2.
杜甫诗歌的价值和魅力,不仅表现为诗歌的内容具有“诗史”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广泛流传的杜甫名诗为例,分析其意境美的具体特点:高度概括,凝练集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力求创新,风格多样。  相似文献   

13.
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范仲淹的忧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是对中华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名垂今古,童叟皆知.毛泽东说:"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集诸葛、孔、孟而兼办事(建功立业)、传教(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江泽民号召"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人王安石称赞他"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相似文献   

14.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纵观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诗歌史和文学史,关于十七年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编纂观念的变迁,也深刻地体现了政治、文学观念、市场等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对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阐释进行梳理,有效地为十七年文学史的研究提供清晰的参照,并有助于完善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杰 《天中学刊》2023,(1):68-75
学界针对曹植诗歌的系年工作有四种考证思路:根据诗歌自序所提供的明确时间信息;从诗歌正文中提取信息与史实互证;联系相关作品进行互证;依据诗作所反映的情绪、风格倒推其写作时代。系年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本事批评”,这种批评方式得以成立的前提是诗歌具有现实指向性。其实曹植的诗歌未必都可与其现实际遇一一对应,汉魏乐府或《杂诗》等无题诗歌的魅力便在于表意的不确定性和抒情的普世性,且这些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群体性的同题并作,并不存在个人化的情感寄托。曹植的案例在中古文诗歌研究中很有代表性,宋代以来形成的以系年为基础的本事批评并不适用于这一类诗歌,文本细读、诗体分析才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阮籍的人生道路、精神品格与屈宋相似,其诗歌的题材内容、文化意象和诸多艺术创作手法亦受到楚辞或隐或显的影响,表现最为显著者为抒情娱忧的创作精神和回环反复的抒情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杜甫之父杜闲考略——兼及其子女六人的生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之父杜闲的生平问题,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杜甫全面研究。本文针对杜闲的生卒年、婚姻、宦历,以及杜甫兄妹六人的齿序排列等,进行了勾勒与梳理。认为:杜闲生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约在开元五年作尉郾城,二十年左右擢为奉天令,二十五年前后再擢为充州司马。杜闲一生两娶,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与元配崔氏结婚,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与继室卢氏再婚。其五子一女的齿序为:甫、颖、观、女某、丰、占。  相似文献   

20.
清初山左遗民诗人姜埰生活在政权更迭,纷扰离乱的时代里,其经历亦是坎坷不平,多灾多难。作为明遗民诗人,姜埰寓居苏州,过着淡泊艰辛的隐士生活。纵观姜埰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歌受陶渊明与杜甫的影响很大。从诗歌创作目的、题材与风格上看,姜埰诗歌一类是陶渊明式的平静淡泊,另一类则是带有杜甫式的沉郁悲凉之感,这当然与其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正因如此,姜埰之诗不仅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真切的历史画面,其中又蕴含着个人山河破碎后的清刚壮烈之气,展示着明清鼎革之际文人志士悲凉沉郁的心灵与难以割舍的"遗民"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