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人物专访都有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但这有高明与不高明之分。高明的记者把人物外貌的描述,看作是揭示报道主题、定出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不高明的记者只是为描写而描写。为此,人物专访中的人物形象描写要十分讲究。一、人物形象描写要有特色,符合人物的身份。比如一美国记者这样描写我国著名舞蹈家戴  相似文献   

2.
3.
新闻讲美,不是单纯去追求情节,不是靠形容词的堆积去打动读者,而是取决于新闻事件的本身。新闻事件的本身是生动的,能使人惊喜和沉思,我们下笔着墨的时候,就要力求讲究点美。这样,往往可使新闻产生强烈的效果。人民日报曾在二版不太显眼的地方登了一篇新闻,叫《马下双驹》。“內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草原上一匹甘草黄骒马,今年4月末一胎生下两个金黄色的母马驹。……这一新鲜事,很快传遍千里草原。现场目击者说,现在那匹甘草黄骒马膘肥体壮,一对新生的马驹(?)般高、一样长、毛色金黄,油光发亮.母马漫步,双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文章出彩方能夺目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必须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反映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同时,还要写得有趣味,使人爱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报刊吸引读者,更好地起到宣传  相似文献   

6.
文化新闻要善于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新闻中的描写,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受众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鲜明的印象。与叙述相比较,叙述主要反映文化新闻的“真”,描写还要捣示文化新闻的“美”。 (一) 文化新闻不论描写舞台艺术形象,还是描写艺术工作者本人,只要抓住人物特点描写,写得有细节、有情趣,就会取得特殊的效果。《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就是文化新闻中人物描写的“精品”:  相似文献   

7.
刘剑 《今传媒》2011,(8):155
作为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外出采访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活动,也是新闻写作获得素材的一种方式。数学家利用公式计算习题,画家绘画先要联想构思,经过仔细的挖掘和推敲方才挥毫。所以,新闻记者就必须学会采访。掌握采访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学会声情并茂的技巧性提问。这些都是新闻采访写作中讲究艺术的前提。也是作为一个合格新闻记者所要掌握的一种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9,(11):7-7
刘华在2009年第9期《新闻爱好者》中撰文说,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希望文章能有贴近的内容或者贴近的语言表达方式。新闻评论在不能忽视评论指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要讲究贴近性。  相似文献   

9.
刘剑 《报刊之友》2011,(8):155-155
作为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外出采访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活动,也是新闻写作获得素材的一种方式。数学家利用公式计算习题,画家绘画先要联想构思,经过仔细的挖掘和推敲方才挥毫。所以,新闻记者就必须学会采访。掌握采访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学会声情并茂的技巧性提问。这些都是新闻采访写作中讲究艺术的前提。也是作为一个合格新闻记者所要掌握的一种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希望文章能有贴近的内容或者贴近的语言表达方式,新闻评论在不能忽视评论指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要讲究贴近性。讲究贴近性是办好报纸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宗瑞凯 《青年记者》2006,(12):62-62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往往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在报纸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各家媒体也都把新闻评论宣传放在突出位置。虽然写好新闻评论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要生动有趣,应该讲点文采。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走进色彩纷呈的花园,感到格外赏心悦目,那么,为什么新闻写作只能讲究朴素的美? 我们一定有这种感受,一条新闻中多一些现场、情态的描绘,容易使人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因此,新闻写作应该有声有色,讲究  相似文献   

13.
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闻中要有强烈的现场感,离开现场这个基本特征,也就不成其为现场短新闻了。那么现场短新闻如何突出现场感呢?我认为对新闻事件的细节描写尤为重要。以《经济日报》记者童政2006年2月1日发表的《新年里家乡人美好的心愿》为例:按惯例,每逢大年三十晚,从各地回来的兄弟姐妹们都要谈谈自己过去一年的成就和新一年的打算。大伯是年夜饭的主持人,当宣布轮到我堂哥说话时,全家人的目光立刻转向堂哥身上。堂哥从兜里掏出了一盒名片,逐一发放给大家。“呵,都当经理了。”首先拿到名片的二伯好奇地说。堂哥告诉大家:“这是…  相似文献   

14.
打开收音机,听一些地市级电台的新闻,常常出现“我市”这一其实语焉不详的地域性概念。比如前阵子,听常州某电台的新闻,10条消息中,仅出现两次“常州市”。如此一来,倘若你是一位中途收听这家电台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由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引发来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法,专门对时事作出分析,表明作者的意见;有时,某些事实通过评论透露出来,不再专门发消息。作者的意见当然可以“百家争鸣”,但是总要能够自圆其说,从立论、论据到论证和结论,都要言之成理,符合形式逻辑。不然,就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南辕北辙的问题。 最近我看到几篇新闻评论,作者们的主观意图都是好的,但在立论、论证的全面性和论证逻辑上出现明显的漏洞。这几篇文章都将最近发生的事实或其他文章作为阐发自己观点的“引子”。这个“…  相似文献   

16.
许多国画家,都讲究大胆地、巧妙地在画面上留下若干空白,尽量给观赏者留下想像的余地。读了《随笔》杂志上赵大年写的一篇题为《说空白》的文章,我忽发奇想:我们能不能把国画家的这门“空白艺术”移植、应用到新闻上来呢? 我的想法说奇也不奇,是有根有据的。在眼下的新闻报道中。叙事求全、论理求尽、说话求绝、排版求满等不留余地的现象的普遍存在,不是使读者摊开某些报纸就感到有些累么?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专栏稿件的文体,以书信体为主,这是一个限制,但是,它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却是相当广阔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也无论是党政干部的工作生活,还是普通百姓的风俗习惯,读者都可以观察、议论、褒贬。那么,《读者来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翻阅报纸时,图片新闻往往首先映人眼帘,那些视觉冲击力极强,蕴藏深刻内涵的图片新闻,确能抓住读者。新闻摄影是用直观形象来报道新闻的,这个“直观形象”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心灵的冲击,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图片新闻的细节表现。 在图片拍摄过程中,如何运用细节表现内涵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9.
去冬今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新闻从业人员和辅助人员中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目的是提高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和执行党的新闻纪律及努力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实效三个自觉性;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对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当时存在两种思想倾向:一种认为我们是市委机关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是不错的,还要不要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另一种是正值岁末年初,报纸新闻宣传的节点多,加上解放日报创办世纪之版,时间紧,任务重…  相似文献   

20.
卢强 《新闻实践》2003,(6):66-67
国际新闻是日常报道的"主菜"之一.如今,读者对国际新闻的需要量不断增加,读者群也日益扩展.2002年,国内不少报纸纷纷扩版,加大了国际新闻的份量.以笔者所在的<杭州日报>为例,去年下半年改版后,国际新闻由过去每周7个版增加到13个版,编辑也从2人扩充到了5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