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用常见的对学术著作评价的来评价林先生的《红楼梦符号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说这部论著是“红学”研究的扛鼎之作,或曰这部论著站到了“红学”研究的前沿等显然是笼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林先生的这部论著除了前边所述具有的学术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一部用文学符号学研究《红楼梦》的学术新著.这就是说,“红学”这一领域虽然被人研究了二百来年了,但至今仍有未被开垦的“处土地”,林先生是一个拓荒者,他的《解读》是当之无愧的新开发.林先生以其深厚广博的中国文化功底从文学符号学这一视角,全方位地论析了《红楼梦》,通过对作品中那些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及其编码的解读、阐释,为我们辟出一个到处是奇境胜景,满眼是灵山秀水的“红学”新境界.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评:林先生把文学符号学首次运用到《红楼梦》的研究中,不仅成就卓越,同时创立了“一种中华文化学的新型态”——“红楼”符号学”.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厚深广,该文化文学角度和哲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将作者多年来研究红学的成果大致按照“人物论”“事理论”的框架分类述析,阐释了巨著的深部神髓,亦是对小说主要人物及事件思想内容的抽绎解义,新见迭出,目不暇收,此文是好将出版的红学专著《<红楼梦>精解》的绪论,统揽全局, 点晴;提纲架领,窥斑见豹。  相似文献   

3.
墨人本名张万熙,1920年生,台湾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热爱民族文学遗产,于《红楼梦》深有研究。60年代出版红学专书《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其后又发表《论曹雪芹思想与〈红楼梦〉的写作技巧》等论文。墨人称《红楼梦》为“空前的文学巨著”,属于世界上最伟大作品之列,特别强调它可贵的民族特色和不朽价值;本文还介绍了他对红学研究存在问题的批评,以及红学研究应“回到文学本身上来”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一生推崇《红楼梦》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促成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信手拈来《红楼梦》事例,连类比喻,说明深刻革命道理,异彩纷呈,表现了他的革命红学观。他从文学上解读《红楼梦》,表现了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致的思想。晚年的“吊膀子”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说,无疑是认识《红楼梦》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刘心武潜心红学,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了红学中的“秦学”分支。他曾这样说:“我通过秦可卿入手来研究《红楼梦》,又因为我前面很多讲都是讲秦可卿,所以有的人就误会了,以为我就是研究秦可卿那么一个人物,其实不是的。《红楼梦》是一个艺术宝库,一个思想宝库,一个文化宝库,一座巍峨的宫殿,我从哪个窗口往里望更好呢?我迈过哪一道门槛走进去更好呢?我个人先选择了秦可卿  相似文献   

6.
李长之在德国浪漫主义精神资源的影响下对《红楼梦》的作者态度和文学技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红楼梦》中理想性和虚构性的诗学价值,是红学从史学研究到文学批评的转变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一环,具有余英时所谓的“红学革命”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7.
葛倩 《文教资料》2013,(31):34-36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知引得多少文人雅士为之折腰,大大小小的民间红学会不计其数,考证派、索隐派、以周汝昌为代表的“新红学”学派以及以冯其庸为代表的“当代红学”学派各自蓬勃发展,甚至一度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而红楼梦的艺术造诣也的确极高,被世人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达到了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大英百科》更盛赞红楼梦的价值几乎等于一整个欧洲的。在红楼梦取得的众多艺术成就当中,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和突出.宛如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廊”。从古至今的红学研究者们,也颇有一些有识之士研究小说中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人物,而在他们丰富的研究成果当中,我们可归纳出“闲逸避世”的贾宝玉,“颇为隽永多才,孤傲不羁”的林黛玉,“圆滑世故,温柔端方”的薛宝钗等等人物形象。但是,随着红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这些常见的观点和“经典”的结论已经越来越无法真正令人信服,尤其是在解读宝钗与黛玉这两位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形象时,历代红学家常常会被发现因为理解的偏差,从而对其二人的真实性格进行了置换。  相似文献   

8.
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于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引发了一个争论的热潮。本文于自己阅读《红楼梦》真实感受,就论证方面、自相抵牾、理解方面的所谓事实歧误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作者新近发现的“红学”研究史料———刘珊《〈红楼梦〉小说八韵》 ,其内容首开《红楼梦》人物鉴赏、评论先河。作者对诗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证 ,对其史料价值和认识意义进行了客观评论。  相似文献   

10.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扩揭秘”经不起史料推敲,其学术小说对《红楼梦》的人物刻画也大多背离了原著形象的性格发展逻辑,尤其是在治学方法上,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比附、主观臆断的问题。红学研究的空间固然应该“公众共享”,但前提是要严守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14.
关于《红楼梦》主线问题,学术界意见纷纭复杂,莫衷一是。而把握《红楼梦》的主线是认识《红楼梦》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关键。因此本文将5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主线的各种见解加以疏理,以供红学研究者参考。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心线索”的问题。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人对这一问题发表有卓见的文章。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止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单线”、(二)“双线”、(三)“三线”…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续书问题一直是红学界讨论的焦点,这不仅关系着《红楼梦》思想艺术的解读,而且影响着红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学界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宏观和全面的分析,重新审视续书对于原作带来的种种影响。对《红楼梦》续书的由来与界定进行梳理,厘清概念和范畴,进而深入探讨《红楼梦》续书在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创作必要性和在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创作可能性问题,以期对《红楼梦》的续书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现实主义美学诠释1954—1955年的《红楼梦》大辩论,就如以往的新旧红学一样,不仅仅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这场大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主义美学与《红楼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一次实践.茅盾指出:“一九五四——五五年的《红楼梦》:大辩论,不但批判了自传体派红学,更主要的是批判了当时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相当普遍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胡适的实用主义反动哲学思想及伪科学的考证方法在学术界的流毒.这一次《红楼梦》大辩论,实质上是开国后在学术领域内第一次的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辩论.这一场大辩论,有力地打击了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腰斩《红楼梦》、贬低否定后四十回的现象正从红学界通过大众媒体向外扩散。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后四十回对《红楼梦》的普及、广泛流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保全了《红楼梦》,这是一个不能低估的功绩。不能把“脂批”作为评论和否定后四十回的根本依据。也不能用前八十回作尺子。衡量后四十回并贬低和否定后四十回。更不能根据不确定的材料。进行“可能”之类的推理而否定后四十回。一些红学研究正将《红楼梦》非文学作品化,红学研究泛娱乐化、文本解读神秘化,使红学失去应有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8.
红学研究步履维艰,当前亟需“打假”纪国盛《红楼梦》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两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研究者关注。自五四运动以来,由于诸多原因,红学研究可谓盛极一时,但平心而论理论成果却不很多。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晚年在香港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红学研...  相似文献   

19.
《红楼评梦》是清代诸联一部重要的红学著作,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诸联的红学思想。此书不仅对曹雪芹的才学和《红楼梦》的成就评价颇高,而且对《红楼梦》的思想意义、悲剧价值、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艺术方法等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同时还探讨了《红楼梦》对前代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其中有很多观点对于当今红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朝杰出的小说家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问世200多年来,对它的不断研究,逐渐汇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红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