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朴再浩 《海南教育》2014,(16):72-72
历史是一门需要解释的学科,又是一门需要运用历史材料解释的学科。这是历史学科独具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把材料导读和因材施教有效整合,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这样就点亮了历史课堂,顺利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实现师生对历史的高度理解,实现历史课堂的新的飞跃。新课程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实现成功的方法和习惯,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已经被大量的弱化,许多学生由于不理解,能力有限,对很多历史概念没有清晰的界定与理解,无法有效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需要重视该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历史概念教学。本文简单地分析了历史概念的含义、教学方法,包括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历史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法等,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以历史理解与历史认识为基础,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与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教师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学历史的理解,从而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认为"副科"学不学无所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对历史的学习不能主动进行探索,这就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在面对历史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历史学科是需要记忆大量资料的学科,学生对记忆枯燥的知识很反感,这就导致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断减少,不对历史知识进行关注。这种不重视历史知识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历史成绩不好,同时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看法也不会深刻。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40):143-144
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课程,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历史这门课程。对于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等概念,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穿插各种辅助性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以达到精确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本文通过对课堂中历史故事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如何更好地结合故事与课堂,以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陆宏慧 《学苑教育》2019,(13):89-89
因为历史隶属人文学科等原因,人们常常会认为历史教学不需要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学对科学精神的需要更加明确,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就具有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基于对史料的科学占有,基于正确的历史推演逻辑,以让学生接受科学的历史结论,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以科学精神奠定历史教学之基础,是历史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不能只沉湎于"史"的层面,应该注重对历史的感悟思考。移情入史,感悟历史,就是需要发挥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真正感悟历史、理解历史。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尽量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加以体验、理解与研究,才能做到和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去思考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也要求“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神人”教学不失为一种“复现”历史情境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历史相似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一新生和高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函数的描述涵盖了从17世纪莱布尼兹到20世纪布尔巴基学派诸多数学家的各种定义,他们的理解与历史上数学家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中学,课本上函数的抽象定义不易于理解和记忆,学生也往往不从定义出发来理解函数;函数概念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认识论障碍也会成为课堂上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应该恰当地借鉴历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概念.  相似文献   

11.
陆水滔 《考试周刊》2010,(29):153-154
历史有时间和空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因而需借助历史地图。文章认为,历史地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中的地理空间概念,使教材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刻地厘清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学就是再现过去的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在历史的再现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提高能力。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学历史课的课文理解活动出现了与历史新课标不符的主观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其一,课文意义的虚无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生成的;其二,理解过程的随意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理解不是去“发现”历史课文的意义,而是去“制造”历史课文的意义;其三,读者话语的霸权化,即以“读者对历史课文意义的决定权”反对与驱逐“作者意图和事物本身对历史课文意义的决定权”;其四,对话共识的相对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理解的真理性可由“重叠共识”来加以保证;其五,质量标准的缺失化,即认为不同理解者对历史课文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和高低之别,而只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掌握基本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整理基本线索、探究基本规律,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因此,如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理解基本历史概念,联系历史事件的相应要素和知识点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与影响,是高中历史老师经常思考与探索的话题。笔者认为,通过概括、归纳、梳理需要记忆的历史信息,通过历史知识点的相关联系实现长效记忆,通过角度切人有机整合全面分析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能效比”。下面以人民版必修《历史》第一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的复习教学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5.
历史课的一个基本要求 ,是令学生掌握教课书中的重要人物、年代、地点、事件、事物等历史基础知识。所以说 ,历史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课程。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点 ,也是有些学生对历史课感到头疼的原因 (当然 ,这并不是说学习历史就不需要理解、分析、综合 )。鉴于历史课需要大量记忆的特点 ,如何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使他们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在这方面 ,我的做法是把历史教材内容编成歌谣 ,搬上课堂 ,让学生欣赏咏记。下面举例说明。《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课讲述“祖国境内最早的人…  相似文献   

16.
11-12岁儿童对历史上的名人、军事、政治等方面内容有兴趣,对比较抽象的知识不易理解和接纳。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努力进取。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同学生有差异。学生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时间、事件、人物、情节还是需要学生记忆的,但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我在教学主要让学生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不要"照本宣科"、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寻找正确的记忆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巧妙记忆历史。  相似文献   

18.
“本土资源”的重点开发与课堂利用,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在认识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义的理解,进而从大局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强调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如美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乡土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如果学生“不知道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那他就丧失了完整的自身意识以及共享社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一定意义上说,专门的“史料教学”是不存在的,但专门的“历史教学”则是有的。一般所理解的中学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应该是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清楚和了解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委,增强历史理解和认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补充、引入相关的历史材料。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的特点,导致它与现实有着很大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现在的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历史,产生共鸣,难以理解书本上干瘪抽象的历史知识点,更谈不上分析史实,以史为鉴了。让历史教学切合学生实际,既是历史学科特点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特点的需要。激发兴趣,推动内驱力,让学生体验历史。情境复现,创设氛围,让学生走近历史。挖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让学生寻觅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