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才常痛恨日本侵华行径,赞赏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就.他理性地思考了中国外交的可行政策,清醒地分析了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提出联日外交主张,阐释联日外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强调联日只是缓解瓜分危机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早期对日外交思想,主要是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揭露其实质;提出抗日主张,号召政府与国民协力抗敌。从1919年开始,李大钊一方面继续揭露日本侵华政策的本质和罪恶,另一方面,在反侵略策略上,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是强调人民的力量;同时提出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分开看待,提倡中日民间友好。李大钊的对日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国际局势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从中国政治局势变化考虑对日外交关系;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3.
刘新华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77-78,91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先后发生了中俄伊犁危机和中法战争,张之洞通过对该期间中外重大交涉事件的特别关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策略理论和思想。一是联日御俄,二是“守在四夷”,二者均属于“以小制大”型的以夷制夷。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中日友好是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石;对日经济外交是其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既团结又斗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求同存异是邓小平对日外交的基本策略。邓小平对日外交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他反对侵略,主张民族平等;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最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实业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富强国家;他饱蘸辛酸总结出的治国方略,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他反对侵略,主张民族平等;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最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实业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富强国家;他饱蘸辛酸总结出的治国方略,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尝试以新的方法再造民国。在外交战略方面,他实行了由寻求世界为主、联盟为辅向寻求联盟为主、世界为辅的转变。他主张平等互惠地争取外援,在开放灵活的民族主义立场上寻求联盟。孙中山联盟外交虽有"结强援"的成分,但实现世界和平是其联盟外交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从"教育救国"方面进行专论者尚少.事实上,孙中山作为一个把毕生献给"救国"事业的伟大的爱国者,就其思想体系来看,"教育救国"方面的内容当为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属性上明显是经历了一个从"改良救国"到"革命之建设"的阶段性进化,内容上则与其人的"学问立国"说密切关联.在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它尽管素材量上并不显突出,但这并不影响其鲜明特点和层次高位.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双重内容,即“排满”与“反帝”,且“排满”是首要的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为“五族共和”,创立民主共和国体制。1924年,进一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孙中山的反帝思想是一个存在较多争议的话题。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表了“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引发了对他后期反帝思想认识上的歧义。根据这个演讲内容,并结合在此前后他对帝国主义认识的深化程度,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来考察,孙中山已经具有明确坚定的反帝思想和立场。  相似文献   

11.
陈公博作为巨奸之一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他的一生是多变的、复杂的,其对日外交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十年代的从政生涯多与日本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其主要思想事降日、媚日、助日,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也曾有过积极的一面,北伐时期,陈公博对日外交思想主要反映的就是平等、自主、甚至是强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孙玉玲 《天中学刊》2007,22(3):104-107
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提出联日反袁的策略,这一思想主张在内容上是进步的,在理论上也有其可行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其进步性、合理性逐步消失,但孙中山却未能抛弃这一战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华革命党在反袁运动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的内容之一。孙中山所提出的民族主义对内部分在各个时期矛盾反复,呈现为达救国目的的策略性;对外部分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是其思想片面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中叶,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造成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振兴中华、复兴中国的办法,产生了强大的爱国主义潮流。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思想勃然大兴,爱国主义思潮形成,“救亡图存”成为振荡全中国的话语。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复兴努力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标志中国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他遗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背景资料】 200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全身心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对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我们永远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有很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是专门论述周恩来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日本的政治学界和历史学界重视周恩来研究,大多是对周恩来处理中日外交关系的态度的颂扬。“周恩来与新中国对日外交”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展开,进一步丰富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发生作用,李鸿章形成了其联俄外交思想,企图依靠俄国,牵制日本,减少损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反被俄人钳制,丧权辱国,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18.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一生致力追求的政治目标。国民党一大以后,孙中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系统地论述地新的三民主义理论的同时,多角度地阐释了建立资产阶段民主共和国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实用思想实在“行”,用在“民”。认识论上倡导行,提出因需而行是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观上强调“基于民”,把民生看着是社会历史的中心。在策略上则注重实效,为实现民主共和采用一系列灵活务实的策略。孙中山的实用思想对我们从事振兴中华的四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民权、民生两主义来说,其内容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反满”特征尤为突出,而“反帝”的特征却表现了相当的妥协性。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中“反满”与“反帝”,“种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等思想此消彼涨的原因,客观的评价了其民族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