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其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部分人没有养成规律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同学段、性别的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经常锻炼人群和不经常锻炼人群在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等6个方面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水平较低,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大都集中在一些非激烈性项目和考试科目上,很少参与其他的锻炼项目;体育弱势群体参加身体锻炼的强度主要集中在中,小强度之间,一般身体锻炼的时间多在45min以下;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为“实物型”消费,对于“参与型”消费意识较低。影响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因素有: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的缺陷,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态度,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局限,学校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组织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及其体育锻炼现状,文章在对河南省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现状和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就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高校中有59.18%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占44.63%,其亚健康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锻炼周数、锻炼时间、锻炼频度、锻炼强度、锻炼项目数量是影响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及其体育锻炼现状,在对河南省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现状和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就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高校中有59.18%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占44.63%,其亚健康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锻炼周数、锻炼时间、锻炼频度、锻炼强度、锻炼项目数量是影响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医药专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锻炼行为状况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医药专科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处于较强烈层次,但是比本科学生弱,男生锻炼动机要强于女生,临床专业学生锻炼动机强于药学和护理;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较单一,内容不丰富;男生锻炼行为分值要高于女生,临床专业学生锻炼行为分值高于药学和护理;每周锻炼次数较多,每次锻炼时间少,锻炼方法不科学;研究发现,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P<0.01.  相似文献   

6.
运用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安徽省宿州、蚌埠和淮北3市的16个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意识比部分省份城市老年人差,但比农村老年人要高很多;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场所多种多样,锻炼的时间、频次和强度很难达到体育人口的最低标准;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时间较为充足,孙辈较少且自我追求健康意识增强;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目的比较明确,追求生活的质量,锻炼意识和以往有很大改变.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核心因素是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指导和组织人员.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等对常州市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锻炼时间和频度、锻炼形式和项目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目的明确并呈多样化,主要选择趣味性和运动量小、对抗性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喜爱参加集体等锻炼;每周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场地器材不足、课外辅导的有效手段的缺乏等等是影响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中青年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从事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教师的健康状况不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有性别差异并且锻炼时间和次数明显不足,而工作忙无时间是影响教师参加与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哈尔滨学院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喜欢体育锻炼,锻炼方式多选择散步、慢跑等项目,锻炼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压、改善情绪,锻炼频率普遍低、时间短.影响高校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学习紧张,时间少;运动场地不够,器材设备太少;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无人指导,不了解锻炼的方法;害怕运动损伤,缺乏锻炼的兴趣.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高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措施,旨在通过提高体育锻炼意识进而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400名广西东南部的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有91.3%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性别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周参与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均存在差异;学生喜欢选择校内的免费场地进行锻炼,锻炼方式以自由组织活动为主,羽毛球、篮球等球类运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项目,强身健体是大学生的第一锻炼动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南通市三城区(崇川、港闸、开发区)不同年龄群体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动机及锻炼的频率、锻炼时间、项目选择、锻炼方法等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群体参加锻炼的目的差异性不明显,特别是"增强体质,疾病康复"两大目的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内容、锻炼人数的比例及锻炼的稳定性方面60岁以上人群比例高于其他人群;体育锻炼地点呈现广泛性;锻炼方法的来源主要是个人爱好与习惯、身体疾患需要锻炼、工作与交际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忻州市区部分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仅有29.6%的男教师和18.8%的女教师在闲暇时间重视健身锻炼;锻炼项目以跑步、散步、球类、游泳为主;锻炼动机以增强体质、消遣娱乐为主;锻炼场所以公路或街道、公园、运动场为主;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余暇时间、没有体育设施、没兴趣和工作负担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指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包括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方法,自行安排锻炼计划、锻炼时间,能用所学的体育技能进行独立的锻炼,能在人生的不同生理时期,不同心理水平,不同健康状况下,从事体育锻炼,并能科学地调控生理负荷。如不具备这些,体育锻炼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肇庆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课外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生总体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面较高,锻炼时间的选择及锻炼项目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多数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动机具有多层次特征;在课外体育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投入的时间、锻炼负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场地器材缺乏、学业紧张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郭金禄 《考试周刊》2015,(16):114-115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龙岩市新罗区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学习效率是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是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明显落后于男生;锻炼频率基本达到每周3次以上;锻炼时间主要在30min~60min这个范围内;制约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态度、兴趣以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体育兴趣一般,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与他们的体育兴趣显著相关.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必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并提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体育锻炼调查表、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的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及实验,对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和生活满意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个专业在体育锻炼情况上有差异(锻炼时间,锻炼计划的制定等),非体育专业有锻炼的同学在生活满意感上要高于不锻炼的同学,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又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赤峰学院青年教师这一特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多数青年教师选择一些低强度或中等强度运动项目.并且由于工作原因决定其参与健身的时间不固定.赤峰学院青年教师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很积极,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但是诸多客观因素影响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夏红伟 《考试周刊》2014,(10):112-113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桃源县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较明确;锻炼时间与锻炼频度均未达到要求标准;时间与场地器材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给教师减负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5所中学150名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和分析,试得出影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为增强中学生的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