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洛川(甘杰村)方言的四个调类在调值上表现为“平声(阴平、阳平)低,上去高”.蟹摄开口一二等、合口二等(多数),以及效摄的韵母依据调值的高低分化为两类:蟹摄平声为[ε]类,上去为[εe]类;效摄平声为[(c)]类,上去为[(c)o]类,遵循“低调低舌位、单韵母,高调高舌位、复韵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王临惠 《中国语文》2012,(1):68-76,96
文章讨论天津方言阴平调值的演变过程,认为天津方言今阴平调值与周围方言不同是山东方言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其原调值应是现在被认为变调的213,而现在的31调则是变调代替本调的结果。天津方言演变过程中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具有过渡性特点,它的底层是早期通行在这一区域的冀鲁官话,不是移民方言。  相似文献   

3.
"死客子"是湖南沅陵县境内的一种汉语方言,"死客子"效摄、蟹摄、流摄既有语音借贷现象、也有调值分韵现象。  相似文献   

4.
张九龄近体诗的用韵,可以分为22个韵部。支与脂之分韵;另外,受方言的影响,鱼虞模合韵,押支韵诗中偶见佳韵和齐韵字。  相似文献   

5.
陕西凤翔方言既有自成音节的词缀“子”,41个韵母中又有39个可以生成子变韵,自成音节的词缀“子”和子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凤翔方言的子变韵是长音型,与山西临猗、夏县和山东博山相同。凤翔方言阳平字的子变韵只是拖长音节,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的子变韵在拖长音节的同时还变调,变调调值与后字为轻声的两字组中的前字相同。凤翔方言中虚词“着、的、得”和实词“上”可省略,用前字的D变韵母表示。“的”“着”“得”“上”等字和D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D变韵方式和子变韵相同,即音节拖长,阳平字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字同时还变调。  相似文献   

6.
李永新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16-118
会同方言的流摄一等字读音与效摄相同,在流摄的[u]、[a]、[ia]、[au]、[iau]、[u]、[iu]七个今读韵母中,流摄一等的文读音和流摄三等的主流读音[u]、[iu]有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关河北衡水市方言儿化韵的报告中还没有发现儿化韵有加闪音的情况,经过调查,发现位于衡水市东北部的武邑县确实有这种情况而且很成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关河北衡水市方言儿化韵的报告中还没有发珥儿化韵有加闪音的情况,经过调查,发现位于衡水市东北部的武邑县确实有这种情况而且很成系统.  相似文献   

9.
饶星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5):29-37,59
围绕袁州方言,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论述了其方言形成过程及内部差异等情况,如实记载了袁州方言的声、韵、调语音系统,并分门别类收录了具有袁州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1千多条,为汉语方言研究和袁州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翔实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
汝阳方言中的人名变韵有以收尾的,也有以i收尾的。其中以收尾的人名变韵是后缀"娃儿"和人名拼合的结果,这种人名变韵的语音形式有的与该方言中的"儿化"形式一样,有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12.
益阳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上差异较大,注意调形变化和音高高度,解决调值偏低和调形变化不明显的问题,是益阳人学普通话要特别重视的。  相似文献   

13.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绝大部分的中古去声字与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由于目前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只能通过分析该方言的语言实际,充分考虑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古今音的比较等因素,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语流音变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本文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彭州方言语流音变的类型。归纳了彭州方言语流音变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出该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在语流音变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家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相比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无浊声;与普通话调类相比,其平声不分阳阴。在连续变调时较突出的是,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度为降调。  相似文献   

16.
会宁话属中原官话陇中片,单读平声不分阴阳,连读部分地区分阴阳。本文描写了甘肃会宁方言的语音特点,详尽地分析了古平声和古入声在甘肃会宁方言中的演变,初步探讨了其演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从调类、调值、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入声与太原入声以及下花园青老年入声的差异。结果表明,下花园入声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舒化的;与入声保留相对完整的太原入声不同,下花园入声字舒化现象较多,说明入声的淡化与消失呈包围状,即入声的消失是由边缘地带依次向中心地带进行的;青老年入声的差异说明入声的消失在青年人身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