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分类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2岁儿童长期跟踪观察得到的语料做分析,试图找出1-2岁儿童早期副词使用的总体状况和习得特点,并探究其原因。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副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否定副词,其次是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不",程度副词中"还"的使用频率最高。文章认为,儿童早期副词习得与语言输入及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3岁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对词义的理解出现了很多指代错误现象。运用了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儿童早期话语中的指代错误做研究,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儿童对词义的泛化、窄化和特化。借助原型理论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以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词义,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3.
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长沙两名1至4岁说汉语儿童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合语料分析儿童关联词语习得的类型、时间和特点,并从心理基础和语言基础两方面对儿童关联词语习得的因素进行剖析,以促进儿童复合句的发展,为儿童早期语言能力训练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1岁到4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儿童疑问句习得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所获数据进行早期儿童疑问句习得的形式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阶段儿童的疑问形式凸显不一样,这表明儿童早期的疑问句习得受到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4岁长期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4岁前儿童已具备基本的时间意识,但仅能习得其中较为典型的类型。从"了"字表示完成和表示事态变化两种不同含义的角度,揭示说汉语儿童早期时间意识是从"了"开始的,得出"了"的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分析影响"了"的习得和影响儿童早期时间范畴习得的原因,以期对儿童早期母语教育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08-113
"不"字是主要的否定词,"不"字否定句的发展是说汉语儿童否定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岁半到3岁半早期语言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名儿童的否定范畴"不"首次出现在1岁半左右,而且在1岁半到3岁半之间,"不"一直占据所有否定词的主导地位,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在3岁半已基本习得"不"字否定词。说汉语儿童"不"字否定句的误用多表现为"不""没有"的混用与泛用,以及"不"的位置错误,这与儿童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相关,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的发展,否定词"不"的误用会逐步且自然地向正确使用过渡。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的省略语在日语会话和学习中很常见,其特征是内容少而信息量大。全球化和电脑普及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省略语。它的产生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更简便。如果不知道这些省略语的意思,那么就不能灵活的应用,也就不能发挥省略语本身的作用了。所以本文将对日本语的省略语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3~6岁汉语儿童70份特定游戏场景中亲子关系对话语料,揭示了3~6岁汉语儿童疑问代词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36个月开始,儿童使用疑问代词的总体频率下降.但在54个月时达到增长小高峰,以后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疑问代词的总体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名北京话儿童四岁前发展性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主观性及主观化表达手段习得顺序首先是主观情感,然后是主观认识。主观化表达手段的发展伴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通过考察四岁前儿童还等多义副词义项的习得可以看到早期儿童已经具备了窄化、泛化、乐观推理以及语境吸纳等认知能力并以此来扩展并使用词语的意义,还初步获得了交互主观化表达能力,而影响主观义发展的各种认知能力可能同时也影响了各种主观化表达手段的发展特征。另外,儿童主观化表达手段的丰富与句法结构的复杂度发展具有共变关系,主观性作为主客观互动的语义是驱动儿童句法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3岁说汉语儿童的方位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过程,结果显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遵循一定顺序;"上"类及"里"类方位词的习得要早于"下"类及"外"类方位词,且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方位词.笔者认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受到儿童早期认知能力、方位词的语义理解难度、语言输入频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教学中,很多人都不太重视汉语数字的教学,使之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盲点,致使学生在使用汉语数字时出现很多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汉语言面貌。本文从“误读…误用”“混用”三个大的方面,十几个问题中列举了民族学生在汉语数字使用方面的失误,并分析了形成错误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13.
儿童多义词的习得在理论上存在三种途径:一是按各义项的派生过程来习得,可称为连续性策略;二是独立进行不同义项的习得,可称为离散性策略;三是上述两种策略综合使用。通过对早期儿童产出的多义词义项所做的穷尽性统计可以看出,早期儿童多义词义项习得的策略是多方面的,其制约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在认知及功能理论框架内认为:早期儿童习得多义词时,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会无意识地采取连续性策略;而如果违反认知规律来习得语言项目,必有较强的功能因素,表现为:实用性最强的义项优先习得,输入频率高的义项优先习得。另外,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意义相关度对义项习得次序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3~6儿童在早期未接受正式的识字教学之前,已经能够从日常的生活和阅读中自然习得一些汉字,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同一年龄组儿童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因此,成人可以为儿童创设一个有意义的文字习得环境,在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指导儿童认识一些汉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树平主编的《说汉语》第三版(韩文注释本)上册进行了评价。首先是对教材的总体情况介绍,包括它的类型、总体编写体例,主要内容等;其次介绍了本教材课文、生词、注释和练习四个部分的编写体例;最后对其作出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6.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简称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其中男性多于女性,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语言障碍作为自闭症儿童临床表现中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为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由于缺乏可靠的理论,康复几率极小。笔者针对汉语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特征,从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康复提供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推动语言病理学以及语言康复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数量单位,量词通常在描述人、事物或动作时使用。在汉藏语系中,量词是有着鲜明特色的一类词。由于量词种类繁多,语法规则复杂多变,致使汉语儿童在量词的习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多方面的相关研究。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是促进儿童量词习得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儿童语音发展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回顾了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语音系统构建的次序以及元音、辅音、声调的习得过程,探讨了汉语儿童语音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我国儿童语音发展研究的继续深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所谓“省句”,就是在诗文中运用前人诗文作品中前后相连的语句或诗句时,只用两句中的一句或者四旬中的两句,而被省略的句意已蕴含其中,甚或被省略的旬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所在。对这种“省句留意”的修辞手法,笔者姑且谓之“省句”。其修辞效果主要是含蓄并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有利于丰富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十年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汉语语音意识发展过程中,声调意识发展最早,其次是押韵和首音意识,音住意识发展得最晚。影响语音意识发展的因素包括拼音教学与阅读经验。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我国学前语言教育与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