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通过质性研究中的材料分析法调研大一学生的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现状,在系统的视野下提取、比较三类现实人际关系的特征,结果发现:"亲密温暖"、"独立自由"、"帮助作用"是共同的特征关键词,不同关系在人际远近距离间变化。提炼、拓展、丰富有效的交往载体是帮助大一学生群体兼顾这三类重要关系的建设发展、促进关系间良性特征迁移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心理咨询和课堂讨论中,我们发现许多盲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即盲生无法坦然地接受自己视力障碍的现实,在面对与人沟通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困难时所采取的态度和选择是消极退缩的,对“盲人”这一多数社会人群所采取的称谓感到痛苦羞耻等等,换句话说,也就是无法对自己的盲人身份进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应试教育问题时,学生往往只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结果的被动承受者,但与此同时,学生也是应试教育现象的主动施行者,他们的“应试”动机与“应试”行为巩固了应试教育的链条.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安全感、自尊感、荣誉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等感受属于人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在“应试”取向的社会文化中,父母往往会对子女在学业成绩上的优良表现给予奖赏,给子女带来安全感;老师对成绩优良的学生有更多的关注和肯定,满足了学生的自尊感和荣誉感;成绩出众的学生在同伴群体中更容易获得好的人缘和威信,从而有更强的集体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基于此,向成绩优秀的“好学生”靠拢成为学生努力“应试”争取高分的重要动机.然而,从学生身心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他们的基本需求应当有多种实现的渠道,而不应被当作强迫学生“应试”的工具,只有当家长和老师们意识到这一点并给予学生平等、充足的关爱,学生的学习才可能实现更多“应试”之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身体上的"尺"》是苏教版二上2013年教材新增设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实现对长度估测的自我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发展思维。为了丰富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他们后续学习目测和步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再反过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