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敏 《广西教育》2022,(9):21-23
本文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劳动教育的实用价值,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劳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端正认知,加强劳动价值认同;多元实践,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完善评价,建立以评促劳机制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劳动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京市小学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调查显示: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以传统经典为主,课程实施方式与课程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确定及教材选择依据不一,实施效果超越了传统文化教育范畴。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计缺乏系统的思考与规划,课程内容及教材选择缺乏针对性,课程目标窄化,实施效果有待改进,教师培训有待加强。建议有关部门及学校明确传统文化的课程管理与实施机制,全面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重视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英汉翻译基础”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具体实施路径、评价方法等,并结合问卷结果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后学生“文化自信”思政目标达成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学习的关系及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期望与要求等,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误区,最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中国高等院校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由之路。近年来,福州大学自上而下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活动,积极探索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效方式方法,坚持多项举措,成效显著,为当下"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高州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园课程特点,坚持适宜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及活动性原则。教师应将高州地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有机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儿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可见,分学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条路径,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或学校已经或准备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因而有必要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它不仅有助于框定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完善有关课程体系,还有助于该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其研制策略包括:明确理念与目标,设计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遵循逻辑体系,以及从内容与能力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素养,文章在论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贯彻落实《指南》,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落实课程教材主渠道、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时,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维度。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方向的宏观任务,二是确定课程作为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具体价值。选择课程内容需要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内容分类可采用操作性较强的四类七领域划分法。在符合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和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实施方式的选择需要把握时代性、探究性、重实践、重体验的原则,以此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5.
张文州 《广西教育》2022,(6):158-160+164
本文以品牌设计课程为例,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价值,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品牌设计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提出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深入运用传统文化素材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温颖  吴秋琳 《考试周刊》2023,(39):21-24
学校基于“荷品教育”的理念及培养目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征,搭建学校“荷品课程”,为学生全面且具个性的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成长园地,将学生培育成有荷般品质、有雅正行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中国精神与中国品格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之友》2006,(11):63-63
在中学语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各大高校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设置,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未必科学、合理,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中国审美文化"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审美文化"课程是以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感性直观和理性反思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课程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生态工程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课程中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6个案例进行调查,探析学生感兴趣的融合方式及其原因,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价值,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